正文 會計信息失真的綜合分析與對策研究(1 / 2)

會計信息失真的綜合分析與對策研究

科學研究

作者:魏巍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這是從會計實務中總結出來的信息。緊接著又提出了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與深層思考,為會計信息失真的解決提供信息支持。

關鍵詞:會計信息;表現形式;對策研究

會計信息具有一定經濟後果,這已是不爭之實。會計信息作為重要的社會信息資料,既是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需要, 更是投資者、債權人、社會公眾與單位內部管理當局評價財務狀況、防範和化解風險、作出投資決策、改善經營管理的重要依據。因此,客觀、真實是對會計信息質最的最根本也是最基礎的要求。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形式

會計信息失真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不實(不準),一種是舞弊造假。會計信息不實和會計信息造假是兩個性質根本不同的概念,雖然在性質、動機、手段、結果等方麵有所不同,但都導致了會計信息的失真。

(一)會計信息不實使得會計信息失真

會計信息不實是由於會計人員主觀判斷失誤、經驗不足和會計本身的不確定性等原因,造成會計信息與經濟活動的實際情況不符。主要有以下特點:原始記錄和會計數據的計算、抄寫錯誤,對事實的疏忽和誤解,對會計政策的誤用,容易發現和糾正。會計信息不實並非會計人員主觀故意,而是一種崗位失職行為。會計信息不實可能會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造成影響,但對社會來說仍具有其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實性。從會計工作的程序上看,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告作假都導致了會計信息的失真。首先,會計憑證中原始憑證是經濟業務發生時的最初經濟證明,是進行會計核算的原始資料和主要依據。它失真導致了賬簿、報告的進一步失真。其次,會計人員在處理會計數據的過程中,為了單位領導和自己的利益作假賬,從而故意造成會計信息的失真。最後,在信息披露方麵,有的單位明明知道報表是假的還要向外公布,更甚者一些中介機構為了自己的利益,幫助這些造假的單位出具“真實”的審計報告,助長了造假的力量。

(二)會計信息舞弊造假使得會計信息失真

會計信息舞弊造假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預謀的、有針對性的財務造假和欺詐行為。主要有以下特點:偽造變更記錄和憑證,侵占資產,隱瞞或刪除交易事項,記錄虛假的交易或事項,蓄意使用不當的會計政策,不易被發現和查處。會計信息造假是會計人員及有關當事人的主觀故意,是一種違法違紀行為。會計信息造假不能準確、公正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它將真實信息隱瞞或篡改,對社會具有欺騙性和危害性。

二、防範和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筆者認為,要治理會計信息失真,也要采取綜合治理對策。除了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核算製度外,對於會計工作失誤的主要對策是建立和健全內部控製,加強內部檢查;對於會計舞弊做假的主要對策是強化外部檢查和監督及其處罰力度,使其不敢舞弊。此外,完善會計人員從業資格製度,加強會計人員的後續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也是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關鍵因素。

(一)建立和健全內部控製,通過預防、發現並糾正會計工作失誤

健全有效的內部控製,能夠確保資產的安全完整、會計信息的合法與公允、經濟業務合規合法,並提高經營效率。健全的內部控製,通過適當授權和職責劃分,確保經濟業務合規合法;通過會計工作的內部分工及原始憑證的審核、記賬憑證的編製與審核、記賬與對賬、資產清查、會計報表編製與審核等相互交叉稽核和內部審計的獨立稽核,預防、發現並糾正會計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失誤,以此來減少會計信息失真。這也是新《會計法》中增加了要求各單位建立、健全本單位內部會計監督製度的理論依據,實際上也是反映了國家希望通過相關法律促進各單位內部建立內部控製來減少會計信息失真的願望。財政部在今年年初又發布了《內部會計控製基本規範》和《加強貨幣資金會計控製的若幹規定》兩個征求意見稿,預計將在近期內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從今年起,對於商業銀行,除了進行年度會計報表審計外,還要求注冊會計師對其內部控製進行檢查,出具評價報告。可見,國家監管部門對內部控製的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