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美”標簽等(1 / 2)

每湧現一個感人的英雄,輿論就喜歡冠之以“最美”,幾乎每個職業都已經發掘出本行業的“最美”了,“最美”這個前綴充斥於輿論空間。不得不反省的是,這種千篇一律、套路化的“最美”,已經淪為一個雖然很大卻很空洞的符號,恰恰表達不出我們真正的讚美。真正的尊重和讚美,並不是使用這種千篇一律的符號,並不是使用華麗的詞藻,而是發自內心的樸素情懷。

現實是無法用“最美”去掩飾的,信心也是無法借助大詞能提振的。中國社會的道德重建,需要有一點一滴去積累、培養、激發、發掘的耐心和恒心,而無法在高揚“最美”的道德浮誇風中將道德理想國一日建成,無法在“最美”的動人幻想中實現高歌猛進的道德大躍進。

這不僅是語言使用的問題,背後流露的是一種在道德判斷上輕率的態度。另外,“最美”的標簽也不利於典型們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冠以“最美”後就被捧上神壇了,平凡的公眾隻能將其供著膜拜,而不會去學習和行動。

譚衛兒/香港《南華早報》副總編輯

今是昨非

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正漸成香港官場新風,卻盡顯人性的另一麵。不信?看看香港那位曾被朱鎔基形容為“全世界最好的央行行長”的任誌剛先生的驚爆言論吧。

曾幾何時,這位年薪最高時達1000多萬元的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英明神武堅定不移地捍衛港元與美元的聯係彙率。如今退休,本也無事,卻偏偏自己曾鼎力支持的唐英年落選,和自己關係馬馬虎虎的梁振英反倒爆冷上場。接下來又被立法會點名批評在金管局期間沒有盡職監管雷曼衍生產品…… 此時此景,忽然發表驚爆程度極高的 “聯係彙率並非神聖不可侵犯”的言論,不但令外彙市場實時波動,更令港府緊急跳出來澄清……任先生,你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啊?言論自由是普世價值,但身為前高官,特別是前財金政策高官,你的言論並不那麼自由呢。今是而昨非,怎不令人生疑?退了休,怎的還這般不甘寂寞?

蕭三郎 /《新京報·書評周刊》主編

以熱愛之名

盡管大家都在說著實體書店即將消亡的正確廢話,《新京報·書評周刊》還是堅定地做出了一期16版的《北京書香地圖》特刊。我們堅信:書店,是一座城市的燈光;書店,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園。書店對於一座城市,意義不僅僅在於賣書,它更是一個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

特刊推出惹來無數反饋。有人說“功德無量”,有人說正“按圖索驥”,也有外地朋友呼籲他們所在地方報紙也做一個類似“書香地圖”。正好剛剛看到一本新書,書名就叫《我曾經侍弄過一家書店》,我想它一定是愛書之人所寫。書店是夢想,書店也是生活,書店更是消費—這年頭實體書店的日子越來越難,讀書人的書店之夢,卻依舊揮之不去。

張天蔚/《北京青年報》首席評論員

消失的導演,消失的觀眾

看了《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雖然早聽人說好,還是沒想到這麼好。小故事、小波瀾、小製作,卻糾結了那麼多深刻的矛盾關係:宗教的、倫理的、階層的、性別的、代際的、性格的等。

在中國,有信心和能力拍出這樣影片的導演肯定沒有了。當然,有願望和能力欣賞的中國觀眾,其實也沒有了。什麼樣的觀眾,養出什麼樣的導演。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