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下山——破廟
夏陽城西北,三百裏處,沿著崎嶇窄陡的彎延山路,用上半日腳程,就能到擎梁山,擎梁山是一條自北方晉朝疆域綿延到南朝夏陽地界的山脈,縱橫千餘裏,既是兩朝疆域邊境,亦是一處天然屏障,山上樹木充裕,茂盛非常,卻於南朝建元三十年時,在山中風水寶地起了一座道觀,名叫“上善觀”,傳說觀主是位得道真人,專收孤兒和命格異數的人為弟子,至建元八十年,觀中前後接納,已有三萬人次,但每當來觀中的人修滿十年,都會被遣散下山,各自覓緣。
建元三十一年,一日早晨。
上善觀中,晨鍾敲響,從後院廂房陸陸續續走出不下千名弟子,齊聚在道觀正殿裏外,且各自抱著個灰色蒲墊,尋位打坐,雖偶有未睡醒的餘鼾打出,卻皆是不發一言,翻開經文,不約而同頌念起道德經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
一個時辰過去,早霞餘暉散盡,迎來初陽光芒,將道觀照得熠熠生光,一千多做著辰課的弟子也都差不多全醒了過來。突然,觀鍾又響了起來,殿裏的弟子慌忙從裏麵抱著蒲墊退了出來,鍾畢,合攏的眾弟子皆是起身打了一個道禮,齊聲道:
“師傅——早安。”
聞聲,一個右手執了拂塵,左手撫著溜白胡須的老道人,慢慢的從觀裏走到門口,然後看了看皆在行禮的大片弟子,臉上浮出笑容。此人便是上善觀觀主,止無道人。止無將拂塵輕輕一揮,殿外千人如被氣流所扶,回直了身體。
止無道人,從長袖裏慢慢摸出一本泛黃書冊,翻開念道:
“應善、應德。”
應善聽聞師傅點名,心中一驚,知了十年時間已是到了。
止無道人見兩人站出,走到了身前稽首,暫未理睬,唯專心掐指作算,過得幾息,道:
“你二人與道法有緣,皆有皈依三寶之命數,但為師覺得,隻應德可留下!”
應德歡喜,稽首叩謝,然後退了下去,留下應善一人跪伏。
應善猜得自己留下不得,便也就未問去緣由。
止無道人見其跪地不言,也不投來疑問,便親手將其扶起,才說道:
“可知為師不把你留下的原因?”
應善恭敬回道:
“徒兒知道!”
止無拂須,笑道:
“哦,說來給為師聽聽。”
“徒兒生性恬淡、安靜平穩,本是合了修煉要旨,但少了一絲上勁,又沒有一絲衝動,便於這修煉路上,容易止步關隘。”
道人心下是有這份認為,但不全是,遂補充道:
“徒兒雙親猶在,當應回還侍奉,以了孝業。”
“師傅,徒兒心中不願意離開這裏!”
“處廟堂之遠,亦可報國,趺道觀之外,仍可修道!”
應善沉思道人之語,若有所明。
“徒兒記住,十年皈依三寶,得了守善之心不易,但世道險惡、****惡連,須得時時提防盜善之賊,也得防止惡心自生,切莫染了不正之氣,壞了十年功德!”
應善終是又稽首了下去,算是辭別師傅,謝這十年收留之心,道:
“謝師傅,徒兒謹記。”
說完,轉首向眾位師兄弟打了一禮,便去廂房收拾包袱,準備下山。
帶了幾日的幹糧,整理了一件道袍,便向下山路上走去,隻是走到道觀外百步石梯上,不禁回首看了看,山門上的“上善觀”三字,又便繼續向下走去,過了石梯,便是崎嶇的山路,有點陡峭,卻也是寬敞,到了轉折處,不免又停下,回望了那藏在茂密樹林後的道觀,方又繼續走下,到至午時,下了山來,終是走完崎嶇的山路,途中雖是吃了些幹糧,也是喝了些水,但仍然有些餓了,便就在這大路旁尋了幹淨石頭,拿出食物,準備午膳。
突然,遠處傳來“特特”馬蹄聲,轉眼便衝來三頭大馬,呼呼在應善幾步外喘聲,應善來不及收拾食物,漫天灰塵就已經將這一片覆蓋。隻聽到那馬上傳來話聲:
“他娘的,好不容易碰上個獵物,卻是個窮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