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要健康地活著,就必須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寫作亦是如此。沒有健康的心態,就不會有精致耐讀的作品出現。
時下,文學創作的門檻相對降低了。寫作者不再用捉筆苦寫,不再用跑郵局,坐在電腦前碼字,就可以迅速地推出自己,甚至可以讓自己一夜之間成名。因此,有些作者便多了一些浮躁輕狂,少了一些淡泊寧靜;多了一些粗製濫造,少了一些精雕細琢。看似尋常的心態變化,已經足以讓一個作家故步自封。
常看到這樣一些信息,說某作家每天、每月發了多少稿子,收入了多少稿費。我並不懷疑這信息的真實性。然而,細細品讀其作品之後,卻感覺味同嚼蠟,並沒留下多少印象。這讓我很困惑。老百姓常說,蘿卜快了不洗泥。試想,多產之下,究竟有多少精品在裏頭?我於是斷言,這位作家在寫作時,其實是讓虛名和浮躁占據了心靈,也難怪不會有精品出現了。
寫作離不開閱讀,我們閱讀時,同樣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我的經曆告訴我,寫作必須從閱讀開始。我寫作中的每一個轉折,都得益於閱讀的指導。侯德雲先生曾經說過:“忽視閱讀,就等於忽視前人和同行的經驗,這是一種最為盲目的自負。”有了閱讀時健康的心態,我們才能用心去體會,讓書籍中的營養浸透我們的心田。我們的頭腦才因此變得睿智,我們的雙手才因此變得靈巧,我們的手中才會絢麗多彩,才會手有餘香。
對一個作家來說,生活素材無處不有、無處不在,這就需要我們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而這雙眼睛又恰恰需要一個健康的心態。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平凡”中尋找“不凡”,在世俗的生活中洞觀經驗的真質,從而發現人世間的美,使寫作真正成為這種美的心態外化的功能載體。而正是這種健康的心態,才會讓我們在生活中發現美,發現對我們有用的素材。沒有這些充滿鮮活氣息的素材,再高明的作家,也必然難為無米之炊。
魯迅先生說過:“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前進的燈火。”一個有健康心態的作家,才會有生活的責任感。有生活責任感的作者,才會感覺自己其實肩負著父老鄉親,自己那雙手其實是在為我們的民族描繪明天。有了這種責任感,我們才會細細地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用我們的筆去歌頌、去鞭策、去感染所有的人。我們才會謹慎地抓住自己的筆,絕不濫用一點筆墨,絕不寫一點粗製濫造的東西,更不想把自己的作品變成精神鴉片,去毒害更多的人。如果是這樣,我們又怎會在寫作的時候,去渴求那不多的稿酬,又怎會因名利而產生不必要的浮躁呢?責任感是作家走向成熟的標誌,作家沒有責任感,就不會寫出與時代同命運共呼吸的作品。
和許多人一樣,我期望自己在文學這塊沃土上是一朵豔麗的花,我也一直為此而努力著。也許,有一天我發現,我其實隻算是一個拙劣的小小說寫手,那麼,我會更謹慎,我會更吝嗇我的筆墨,盡量不讓它發出臭味,去危害未來孩子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