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盛宴過後:流行的尷尬
從上麵的分析可以得知,“陳歐體”的網絡創作,是一種突然爆發然後迅速消散的過程。和“凡客體”一樣,來去匆匆的網絡文體創作,有著自身固有的缺陷:一是流行之中把關的缺位。盡管在廣泛傳播中,自發建立的“陳歐體”貼吧,微博賬號出現。但這些賬號更多的充當了信息的中轉站。也無證據表明,在傳播中有充當意見領袖的賬號的出現。在分散的創作背景下,“過濾”的標準並未也無法建立。僅僅依靠轉發量大範圍傳播,容易造成極端表達的文體創作廣為流傳。比如 針對“李天一強奸案”,大量李天一版“陳歐體”把關注度放在“強奸”上,造成文本內容的庸俗低下。二是信息泛濫和重複造成審美疲勞。網民的一擁而上,社交網站的順勢而為,以及媒體的報道關注,一時間造成無數“陳歐體”的出現。“陳歐體”本質上是對原文案的再創作,網友間的互相複製粘貼,造成了信息的重複。一方麵流行的熱度推動了信息的泛濫,另一方麵信息的泛濫加速了它的降溫。三是重表達缺內涵的偏頗。“你有XX,我有XX。你可以XX,但我會XX……”,是一種半開放的文本創作,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對深度的挖掘。原廣告文案加上標點隻有149個字,考慮到大量在微博上流傳的文本。“陳歐體”140字內的字數,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全麵。網友在創作中,需要考慮押韻,句子結構的貼近,也更傾向於首先放棄深度。網民吐槽多於反思,表達發泄多於理性思考,更多做的是追逐娛樂的行徑。
總之,“陳歐體”為人們貢獻了一個容器,網友根據模型,向裏麵倒入新的內容。重構和再創造,不同視角的解讀,其實是一個“新酒灌舊瓶”的過程。在信息化時代,舊酒瓶是流行文化的符號標誌,新酒則是個人的表達與主張的沉澱。“給每一個人發聲的機會”,在互聯網上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種現實。然而,我們也需清醒地看到網絡上這樣一種趨勢:每一種文體流行的越快,消失的也越快,直到什麼都沒有留下。
參考文獻:
[1] (澳)格雷姆·特納.許靜譯.普通人與媒介 民眾化轉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 程文藝.論網絡文化傳播的嬗變[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1.
[3] 叢珩.論凡客體的流行與病毒營銷在信息傳播上的差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