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新聞文本群的存在原因及表現形式(2 / 3)

新聞文本間形成整合效應的主要表現形式有:

(一)同類主題文本間無意識的互動

這一類報道中,雖然每一文本是單一的,也不存在連續報道、係列報道之嫌。但同一主題新聞文本的無意識大量出現,就形成了人們對某一現象或事件的整體看法。德國《明鏡》周刊的中國鏡像為“經濟上繁榮開放,但政治上保守專製,民主得不到發展,軍事上野心勃勃的民族主義國家,而且腐敗、失業、貧富差距過大等社會問題,這個21世紀最有希望的國家正處於巨大的潛在危機中。[5]” 這一鏡像的得來,就是西方媒體長期以來一直關注中國的負麵問題,當此類新聞出現的頻率增多,同一主題新聞文本的大量積累,自然給西方受眾這一鏡像。

再比如,在媒體大量報道了東莞的搶劫殺戮的負麵新聞後,人們一談到東莞,第一反應是治安差的印象;談到中東,認為此乃是非之地,為何有此刻板印象,在於報道該地區的新聞大多為暴亂、衝突事件,這類報道無形中就形成了大量主題類似的文本群。這些零散的大量報道,卻反映的是同一主題下的事實,從而形成了文本間的互動,導致了人的無意識的集體非理性,把假象與錯覺當成真實,把局部問題當成整體現實,這種文本組成群體糾集在一起就造成了超文本的效應。

在新聞報道中,單文本形成的群體互動效果也是經常出現的一種表現形式。回顧世界新聞史,如黃色新聞的興起,就是這類單文本形成群體互動效果的典型表現,在廉價報紙誕生之初,為迎合大眾趣味,形成大量的以犯罪、性、暴力為主要內容的新聞文本,當這些文本大量出現時,就會形成主題類似的文本群,從而拉開了黃色新聞的序幕。

(二)同類主題文本間有意識的互動

從微觀的報道手段上講,組合式報道、係列報道、連續報道等,就屬於同類新聞文本間有意識的群體互動,這種編輯手段以及報道技巧構成了大量的文本群,這種新聞文本群之間的有意識互動,形成了強大聲勢,從而達到超文本效應。

1.組合報道。組合報道是將關於某一新聞事件的各個側麵的報道及素材組合在一起,從方方麵麵對新聞進行透視的一種報道方式[6]。也有學者把組合報道定義為:圍繞同一主題(或事件)將不同地點、單位和不同內容的新聞編排組合在一起,形成宣傳上的一種強勢,使讀者從若幹新聞事實的聯係、對比或隱喻中,得到超越於零星新聞事實的啟示和教益[7]。

組合報道通過把類似的單文本組合在一起,形成文本群的互動。在組合方式上,可以把相關的消息、評論、圖片、背景資料等編排在一起,形成一個全方位的文本群,對受眾造成視覺上的衝擊力,以達到對某一事件或人物有全麵的認識,從而展現傳者的傳播意圖[7]。例如2013年3月3日《南方日報》報道的救人英雄鄭益龍,當天共有7篇相關報道見報(如《妻子眼中“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好人”》、《救人英雄鄭益龍還沒找到》、《英雄救人視頻震撼網友》、《廣州市領導看望鄭益龍家屬》等),體裁有通訊、消息、對話、圖片等,通過傳者有意識的組合和編輯,將鄭益龍的感人事跡、親友的悲痛、領導的關懷和讀者的關注逐一呈現出來,使受眾對鄭益龍這一英雄人物有更全麵和深入的了解。

近年來,報業競爭趨勢日益激烈,在重大事件的告知上如何以全方位的信息提供來滿足受眾就成了競爭的一項重要內容,組合報道作為一種新聞報道方式,其全方位、立體化、多角度反映新聞事實的優勢,深受受眾認可。而受眾對新聞的注意與興趣很大程度上在於傳播者如何進行議程設置,把各種新聞文本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文本群,受眾就會意識到這是一個重要的新聞事件或新聞主題,自然就會因文本群的視覺衝擊力而注意相關的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