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秀山花燈曆史源流初探(1 / 2)

秀山花燈曆史源流初探

藝文論壇

作者:羅嵐

[摘要]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秀山花燈是一種集歌、舞、戲、民間吹打為一體的綜合性民俗藝術,它的表演、舞蹈、音樂、唱詞、服飾、道具、燈飾都是一個獨立、完整的體係。

[關鍵詞] 秀山花燈 源流 初探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2.046

一、秀山人文地理環境概述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位於四川盆地東南外緣的渝、湘、黔、鄂四省(市)結合部。地處北緯28°9′~28°53′5″,東經108°43′6″~109°18′58″之間。東與湖南省花垣、龍山、保靖縣毗鄰,南和東南西南與貴州省鬆桃苗族自治縣相連,距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僅0.5公裏,北與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接壤,東北角距湖北來鳳縣境20公裏。幅員麵積2462平方公裏,轄32個鄉鎮,231個村(居)民委員會,總人口61.18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人口32.12萬人。

境內地形呈西南高,東北低走向。其間平壩、丘陵、低山、中山相互交錯,主要山脈有平陽蓋、川河蓋、木桶蓋,太陽山、八麵山。最高山峰轎子頂海拔1663米,最低穀地爛泥灣海拔245.7米。森林覆蓋率28%。

境內河流梅江河、平江河、溶溪河及其支流橫貫全縣所有鄉鎮,過境河有酉水、洪安河,水資源豐富。

全縣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平均氣溫16.5℃,全年無霜期290天,年平均降水量1326毫米。

山與山之間有多塊平壩,尤以縣城——清溪——龍鳳壩子最大,為渝東南之最,舉目遠眺,良田萬頃,沃野平疇,果林翠竹裝點農舍,星羅棋布,美不勝收,素有“小成都”之美譽。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60餘種,其中錳礦儲量為2400萬噸,與湖南省的花垣縣、貴州省的鬆桃縣並稱為中國錳“金三角”。現已建成全國最大的錳工業基地。汞儲量為1.04萬噸,屬全國最大型汞礦床,自古以來,都在開采。煤儲量為2700萬噸,建國至今仍在開采。還有大量的硫鐵礦、磷、銻、矽、銅、釩、滑石、大理石等礦產正在開發利用。

遠古至清朝末年,秀山“處蜀僻遠”,為“百裏阻荒”之地。土司製度時期,統治者在縣東築了一道近200公裏的“邊牆”,把秀山劃為“生苗區”,並立了“蠻不出境,漢不入洞”的禁令,因此交通極其閉塞。特殊的地理因素,構成了民俗、民間文化生長和傳承的特殊地理環境。

二、淵遠流長的人文傳統

“秀山縣位於四川東南角,屬“五溪”上遊的武陵山區,總麵積兩千四百六十二平方公裏,據有關資料顯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少數民族在這裏居住,從事生產勞動。八百六十多年前就有土司建製。宋理宗淳佑十三年(公元1252年)從貴州夢溪進入秀山的土著人楊通勝及其後裔統治秀山四百八十四年,直到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改土歸流,才建製為縣,並取名秀山。”從建縣到新中國成立,共二百一十三年。秀山解放後直到自治縣成立,有近六十年的曆史,但這個地方已經有了非常悠久的人文傳統,現就每一時期的特征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