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日動畫影片的敘事策略(1 / 3)

美日動畫影片的敘事策略

影視評論

作者:萬書榮

[摘要] 美日動畫製作風格有較大差異,但它們都深受世界各地觀眾喜愛,原因在於它們都善於抓住了動畫製作的核心,即講故事。為了打造精彩的故事,美日動畫都采取了一些巧妙的敘事策略,分析它們的敘事策略,可以為當前中國動畫敘事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動畫 美日動畫 敘事策略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2.001

動畫,尤其是商業動畫,要想抓住觀眾,必須有一個精彩的故事。美國和日本是當今世界兩大商業動畫生產強國,盡管它們在資金的投入、高科技的運用,以及風格特色等方麵都存在較大的差異,但它們製作的動畫同樣都能吸引世界各地觀眾的廣泛關注,原因就在於它們都善於抓住動畫製作的核心,即講故事。為了打造精彩的故事,美日動畫都采取了一些巧妙的敘事策略,分析這些敘事策略,可以為當前中國動畫敘事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題材的多樣性和主題的多層次性

美日動畫題材廣泛多樣,大致可分為科幻、戰爭、冒險、愛情、體育、曆史等諸多類別。此外,美國還有同性戀題材動畫,如《酷兒鴨》;日本還有吸血鬼題材動畫,如《吸血鬼美夕》係列等。但與美國動畫相比,日本動畫題材不僅分類更細、更雜,而且每種題材都擁有更龐大的作品群,如,體育競技類動畫就有《棒球小英雄》、《灌籃高手》、《足球小將》、《網球王子》、《棒球英豪》、《四驅兄弟》以及《棋魂》等,幾乎涵蓋了所有的運動項目。

美日動畫題材的多樣還表現為多種文化的交彙。美國本來就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的國家,再加上他們推行全球化戰略,其動畫題材必然會呈現出多元文化的特點。如《鍾樓怪人》改編自法國作家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獅子王》改編自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阿拉丁》改編自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兩部《花木蘭》和兩部《功夫熊貓》則充溢著地道的中國文化元素。日本崇尚西方文化的心理表現在動畫創作上,就是有很多題材來自歐美,如《聖鬥士星矢》沿襲希臘神話,《哈爾的移動城堡》改編自英國小說家戴安娜·W·瓊斯的作品,超人題材則受美國同類動畫影響較大。但也許因為是鄰國、同屬於東方國家、文化相互影響與交流頻繁,日本動畫取材於中國的更多,它們有的利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如《三國誌》、《西遊記》、《龍珠》、《封神演義》等,有的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棋魂》、《中華小當家》、《不可思議的遊戲》等。但必須注意的是,不管是美國動畫還是日本動畫,它們運用別國文化元素,其傳達的核心依然是它們自己的文化觀念和價值體係。

題材的多樣變幻,使美日動畫能夠持續滿足不同興趣愛好、不同階層觀眾的需要,而主題的多層次性,又使它們能夠滿足不同年齡觀眾的需要。如《獅子王》的主題雖然仍是簡單的善惡衝突,但影片也把諸如關於生命如何在大自然中循環,關於一個人應該如何麵對困境、如何勇於承擔責任等這些較為深刻的內容融入其中。“醜小鴨變白天鵝”、“小人物成長為英雄”這類主題在美國動畫中並不鮮見,《快樂的大腳》也是講述一隻與眾不同、受人歧視的小帝企鵝曼波如何堅定信念、曆經險阻、終於成長為英雄的故事。但在這個經典主題之上,影片不僅表現了動人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更是把人類麵臨的嚴峻生態問題展現出來: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撈使南極洲生態嚴重破壞,人類必須與大自然和諧共存。這就使觀眾從影片中獲得樂趣的同時,又能有較為深刻的感悟。

日本動畫從手塚治蟲開始,就有著關注自然、關注生命的傳統。宮崎駿的動畫如《風之穀》、《幽靈公主》等都反映了現代文明的發展造成了對自然的破壞,人類和自然不可避免地發生衝突。但也不限於此,他的動畫主題往往兼具多重含義。《千與千尋》講述小女孩千尋誤入一個神秘的小鎮,為拯救因貪心而變成豬的父母而曆經困難和挫折,最終成長的故事。其中某些片段延續了宮崎駿對生態問題的憂慮,但故事在一個關於少女成長的總主題下,也表現了對友情的可貴、人性的貪婪以及孩子的教育等多方麵問題的思考。大友克洋、押井守以及士郎正宗等執著於將網絡、機器人以及克隆技術等引入故事,對科技發展下人性的異化以及人類未來的命運進行了深層思索。《大都會》、《攻殼機動隊》、《蘋果核戰記》等都從機器人、半機器人或克隆人的角度來反觀人類自身,表達了對美好人性的迷戀和對人性墮落的失望。

可見,題材的多樣性和主題的多層次性是使美日動畫超越低幼性,而做到老少皆宜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注重對白在塑造人物形象和豐富情節內涵方麵的重要作用

動畫是通過聲音和畫麵來講故事的,人物語言是聲音的主要組成部分。人物語言包括對白、獨白和旁白(也包括歌唱性的),而對白是其主體。這裏,我們主要談人物對白。美日動畫都注重對人物對白的精心設計,人物對白不僅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狀態,而且風趣幽默,富含哲理。

如《怪物史萊克》中,史萊克從士兵手裏救出驢子後,驢子就死纏住他,兩人進行了一場有趣的對話:

驢子:“我可以跟你說話嗎?聽著,你的確有些本領,了不起!”

史萊克:“你在跟我說話嗎?”

驢子:“是的,我在跟你說話,你剛才真的很厲害!那些侍衛以為自己很棒,然後你一出現,砰!都跑光了。我看了感覺很爽!”

史萊克:“很棒,真的!”

驢子:“獲得自由的感覺真好!”

史萊克:“去跟你的朋友慶祝你的自由吧!”

這段對話把驢子和史萊克兩個人的性格鮮明地呈現出來:驢子熱情、樂觀,而史萊克孤僻、冷漠。

除了刻畫人物性格,對白還起著展示人物心理的作用。如《怪物史萊克》中史萊克在星空下和驢子的一段對話,就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袒露無遺;《借東西的小人》中小人族少女艾莉緹在搬家前與少年翔道別,雙方的對話實質上就是一場心靈的交流,既表達出小人族要堅強地生存下去的決心,也表達出少年翔對美麗物種瀕臨滅絕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