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應對利率市場化論壇材料
民生金融
作者:裴誌聰
自2013年7月20日起人民銀行全麵放開對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管製,並對農信社貸款利率不再設定上限,由金融機構根據商業原則自主確定貸款利率水平,使得利率保護成為過去式。雖然,目前人民銀行還沒有對各金融機構存款利率全麵放開,但隨著國家金融體製改革,在不久的將來,存款利率也會隨之放開。利率市場化的改革,給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必會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給農信社的各項經營管理帶來嚴峻的挑戰。
一、利率市場化進程回顧與發展方向
(一)利率市場化進程回顧
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央銀行按照資金供求狀況及時調整基準利率,並允許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在規定幅度內自由浮動。1998年開始,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擴大到50%,而普通貸款利率上浮僅為10%,且僅限於流動資金貸款;2001年,擴大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進一步擴大貸款浮動區間;2003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十六屆三中全會中進一步明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製,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市場利率。”於此,中國人民銀行推出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標:建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機製,使市場機製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2004年,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實行貸款基準利率2.3倍的上限管理;2008年,對農村新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實行下限管理,貸款利率可自行定價,存款利率實行基準利率上限管理;2012年,央行兩次調整金融機構存、貸利率上浮區間,存款利率浮動期間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浮動期間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7倍,這標誌著利率市場化改革正在進入提速階段;2013年7月20日,貸款利率管製被全麵放開。由此可見,貸款利率自主定價和自由競爭已成為今後金融機構改革的核心,農村信用社必須進一步促進信貸業務的發展,提升抗風險能力,從而有效應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各種影響。
(二)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機遇期
“十二五”期間,將是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曆史機遇期。央行行長周小川曾就《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的“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作了全麵闡述:“十二五”期間將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並會見到一些明顯進展。利率市場化最主要的一條就是定價權,整個改革過程都要尊重企業的自主權,同時反映客戶的選擇權,反映差異性、多樣性的要求,以及對風險的判斷。下一步將根據“十二五”規劃的要求,有規劃、有步驟、堅定不移地推進利率市場化。
推進利率市場化,有利於促進我國金融業提升國際化視野,建立市場化機製,強化精細化管理,切實提高經營管理水平與核心競爭能力。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將對中小金融機構帶來嚴峻的考驗和巨大的衝擊。
(三)從利率市場化看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方向
1.明晰自身市場定位,立足“三農三牧”促發展。麵對激烈的競爭,農信社必須抓住“特”字,發揮自身優勢和特色,確立自身在農牧區金融市場中“服務三農三牧”的品牌優勢。要延伸金融服務觸角,加大POS機,ATM機具投放力度,積極擴大業務代理範圍,持續開展農牧民特色取款等服務。其次還應當結合新型農牧區建設,積極探索開展土地經營權、草場使用權、可轉讓股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擔保貸款方式,著力推動信用工程建設,確保“陽光”信貸工程有效開展,努力實現“定位精準,合作共贏”。
2.提升文明服務質量,提高中間業務收入。目前農信社開辦了多項中間業務,中間業務已經成為農信社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間競爭的加劇,市場上理財產品的增多,農牧民理財意識的增強,農信社堅持以“立足農牧區,服務三農三牧”為宗旨,以支持農牧業產業化發展,振興地方涉農涉牧經濟為目標,積極轉變經營思想,改善基礎設施,端正服務理念,狠抓服務質量,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客戶”的文明優質服務理念,努力把服務工作做深做細。一是通過細分市場增加儲源,針對優質高端客戶適當實行優惠利率,加大存款營銷力度,促進存款的增長;二是充分發揮優勢,把提高櫃麵服務質量作為組織資金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深挖櫃麵吸儲能力,提升農信社的社會形象;三是努力改善服務水平,提高服務質量,力爭運用多種營銷手段不斷擴大影響,樹立良好形象,培育和發展新的客戶群體,實現中間業務的良性運營。
3.強化利率風險管理,加大理財宣傳力度。增強利率風險管理意識是提高利率管理水平的基石,也是最先需要解決的問題。農信社應增強利率風險意識,確立利率風險管理在資產負債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構建利率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推進利率風險管理工具的開發和運用,盡快建立起完善的利率風險管理機製,達到規避風險和盈利的目的,同時加大理財宣傳力度,使農牧民在利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幫助農牧民增收,支持農牧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