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金融風暴前後中國的彙率政策
宏觀經濟
作者:萬嘉旭
【摘要】彙率是兩國貨幣的相對價格,是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折算比價,它的變動不僅會影響國際收支,還會影響物價、收入、就業等一係列變量。由於全球一體化,國與國之間貿易的頻繁,使得彙率對各國的重要性也普遍提升。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發展造成重創,人民幣再次成為了世界的焦點。本文簡要分析了金融危機前後,中央銀行彙率政策的變動。
【關鍵詞】金融風暴 彙率政策 經濟發展
一、金融風暴對中國經濟的衝擊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世界經濟快速穩定的發展,離不開國際金融市場寬鬆穩定的環境,2007年金融風暴的爆發迄今已滿6年,正所謂唇亡齒寒,現從以下兩個方麵對金融風暴帶來的衝擊作簡要分析。
(一)國內出口企業
金融風暴導致人民幣持續升值、銀行貸款利率上漲、勞動力成本提高,使得我國出口產品的成本上漲幅度遠遠高於提價力度,中國產品在國外市場已經失去了價格優勢。再者,消費者信心指數的下降、消費萎靡直接導致美國經濟下滑、進口需求減少,我國出口貿易增長速度減緩。據統計,危機爆發後,我國對美出口同比增幅直線降至12.4%,使得相當一部分出口主導型企業因為利潤率低、抗風險能力差而無法生存。尤其是對於我國的出口導向型的中小企業來說,無法獨善其身。成本的增加(包括資金成本和勞動力成本)、收益的減少、融資的困難(銀行提高融資標準和成本、融資額度減少)、外貿的受阻(如貿易順差帶來的負增長和貿易壁壘等)。
(二)外彙儲備及其購買力
受美元貶值的影響,中國所持有的大量美元外彙儲備的價值及其實際購買力下降。2006年末,我國外彙儲備餘額10663億美元;2009年末,外彙儲備餘額23991.52億美元;2013年末,38200億美元。據以上數據分析,我國外彙儲備呈急劇上漲的趨勢,其主要原因在於外貿增速快,人民幣彙率的不斷升值導致“出口多、進口少”,貿易順差加劇;而大量外資的進入,使得全國2006年吸引FDI總額達630億美元,外商企業增加41485家,較2005年有明顯的增加。再加上大量熱錢的各種非法途徑進入我國內地套利、套彙市場等諸多因素使得外彙儲備的價值及其實際購買力下降。
受到此次金融風暴的衝擊,我國持有的美元資產貶值,外彙儲備的實際購買力因此逐步下跌。而人民幣的不斷升值,猶如一塊剛新鮮出爐的大蛋糕,吸引著全世界的熱錢的胃口,卻對中國的出口貿易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二、中美兩國彙率製度分析
彙率政策是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其目標包括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等。對於一個國家的彙率政策來說,最主要的就是選擇怎樣的彙率製度,從不同國家的不同經濟結構特征、經濟規模、經濟開放程度、通貨膨脹水平等各個因素入手,選擇出一個適合國家經濟長期發展的彙率製度。
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多數國家根據本國經濟利益的需要,適時幹預外彙市場,即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度,幹預的頻率根據彙率目標而定。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彙率的製度下,我國中央銀行主要起到了濾波器的作用。從單一的盯住美元到靈活的參考一籃子貨幣的彙率製度,使得其更富有彈性,同時保證了央行的主動權、控製權,市場供求變化與人民幣的聯係更加緊密,我國市場經濟體製的得到完善。但是,另一方麵,根據“三元悖論”,短期資本無法自由流動,對我國貨幣獨立性產生了衝擊,由於當彙率由外彙市場的供求關係決定時,信息的不對稱使得央行要維持現行的彙率製度的成本較高,增加的靈活操作貨幣政策的難度。我國的彙率製度主要是為了保持人民幣彙率在均衡合理的水平發展水平上的穩定,達到采取各種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