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語言的翅膀》的閑話

收入這本即將出版的小冊子《乘著語言的翅膀》裏的大多數文章,可以說是近年來我“書餘”的閑話,這“書餘”,在我,可做兩種解釋,一是讀書之餘,一是習書之餘,因為,最近的這十多年,在我的業餘時間裏,做得最多的就是這兩件事了——閱讀和習書。

先說讀書。可以說,十多年來,何可一日無此君?我關於讀書的觀點是:任何小的閑暇都可以利用起來讀書。我對讀書的環境沒什麼講究。安靜、舒適的環境,固然適宜閱讀,像明人洪應明的《菜根譚》裏講的,讀《易》鬆間,讀經竹下……但不好的環境,我也一樣安心於閱讀。比如在公交車上,在出差途中,在中午午休,在其他一些比較喧囂的場所……我想我是個隨時隨地都能進入書本的人。對環境不挑剔,這樣也便於抓緊時間。

尤其是最近幾年,讀的多,也雜,簡直就是遇到就讀。而且我的讀書是沒有功利的。我閱讀,隻是因為喜歡,因為心靈的需要。不為別的。不為升學讀書,不為考職稱讀書,不為飯碗讀書。我隻是為自己——閱讀。這樣沒有功利地閱讀,應該是美好又輕鬆的吧?我把它稱之為心靈的盛宴。讀的書多了,也雜了,古今中外的名著也讀,詩歌類的書讀,小說、散文集也讀;哲學類的書讀,美學類的書也讀;熟人朋友的書讀,不熟悉的朋友的書也讀;有趣的書讀,沒有趣的書也讀。當然,不讀沒價值的書,不讀沒文采的書,不讀沒品味的書。

再說習書。自從初執管,寫毛筆字也是斷斷續續地堅持下來了。可欣喜的是,這幾年用功還頗勤勉。除了出差,幾乎是每天都能有一段時間勤奮地臨帖,安心地讀帖。休息日在家,更好,有比較寬裕的時間臨帖讀帖,還可以聽著優美的曲子。

寫毛筆字是種享受,能讓浮躁的心靈很快地沉靜下來;寫毛筆字也是種傾訴,所謂寄情於筆墨是也,所謂形其哀樂、達其情性是也。

生性疏懶。所謂“愛讀書而不求甚解”是也。但有會心處也不免要抑製不住,情動於中,要發之為文。於是,便有了這閑話幾十篇。既然是閑話,也就不講究什麼文章的起承轉合,隻管閑閑地隨意道來就是。這,也可以為自己做點注解、找點借口:寫得不好,朋友諸君勿怪也。

雖然都沒有什麼大成績,但能夠這樣堅持下來也真是不容易,畢竟所處的時代是商品經濟時代,人心大都向錢看。有多少人能夠沉下心來安安靜靜地讀書?想辦法發財過好日子、富日子才是。之所以堅持做下來,自然是因為喜歡。也因此而讓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生命得以豐富和提升。這也是堅持的意義吧?

勵誌類的文章裏喜歡談意義,比如他們說堅持是一個人生命意誌的表達,堅持是成功的階梯,等等。他們說得不錯,但我不喜歡把自己的這種喜歡提升到人生的意義、價值之類,作為芸芸眾生中的平凡一員,隻是喜歡著,堅持著,欣喜著,豐富著,讓生命變得豐盈,讓生活變得充實……

無論讀書還是寫字寫文章,於已是自遣、*、自娛、自樂、自足的成分多,當然有時也難免是自作自受、自討苦吃。比如說想要文章寫得好一些,毛筆字寫得像樣些,免不了冥思苦想,免不了茶飯不香,免不了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當然,這苦是自討之苦也就做苦中有樂之思、不覺其苦了。於友於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則是分享、是娛人。寫出的文章,發到媒體上,被人看到,讓人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甚或隻是會心一笑。

有時想想自己,是不是太不合時宜,一個女子,不愛逛街,經常光顧的卻是書店、文物店;愛讀書,讀的大都是一些無用而古老的書;不愛整理家,愛國畫與書法,這古老又古老的藝術,還整日裏潑墨揮灑,散紙古書,鋪展得到處都是。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第五》)我是不是也可以說,十室之邑,聰明如雨蘭者,多也,但不如雨蘭之好學也。嗬嗬,此語雖有自誇的嫌疑,但也可以以此自勉吧。

寫下這些,算為書餘閑話的閑話,也姑且是為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