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張燕之死(1 / 2)

張燕的情況和宋江很是類似,造反就是為了招安。

他覺得這個國家已經交到了不得不反的地步了,因為那種窮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父親病重,同伴被抓,自己寄予厚望的老大,又跑到不知道那個山溝溝裏修煉去了。

既然誰都靠不上,那就靠自己吧。所以張燕反了。

可是打心眼裏,張燕是不想反的,他想的是有朝一日,朝廷可以認證自己的實力,讓自己可以成就一番功名,拿著豐厚的工資,老婆孩子熱炕頭,可以不必再過這種刀口舔血的日子。

當然,那種生活,要放在三十年之後,現在的張燕還處於打拚階段,他才三十歲出頭,不算老,應該讓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見識一下他的厲害,然後承認自己的才能。給自己一個鐵飯碗,最好是能留給子孫後代的那一種。

為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張燕做了很多工作,首先,他在名義上一統黑山眾賊,號稱百萬。盤踞太行山,將並州幾乎從整個大漢十三州分出去,而自己也成了並州的無冕之王,雖然南邊的上黨郡不太配合,卻是無傷大雅。

之後,他又接受了朝廷的認命,成為平難中郎將,雖然朝廷考慮到平衡的問題,又認命楊鳳為黑山校尉,但不管怎麼說,總算是扒了這身匪皮,一躍成為國家少將級別的中高級將領。這樣別人在討伐他,寫檄文的時候,就要掂量著寫了。不管怎麼說,這天,還是大漢朝的天。自己,是大漢朝的官。

隨後,麵臨袁紹的強勢崛起,張燕也敏銳地意識到,單靠自己是無法抵擋袁紹的,袁紹無論是將領人才,還是軍隊數量,以及軍隊質量,都完勝自己。所以他找了一個盟友,這個人就是,公孫瓚。

他們兩個人,很惡心。至少袁紹是這麼認為的。

自從公孫瓚,在最初雄起過一陣之後,就不再和袁紹硬碰硬。而不得不說,雖然公孫瓚,打仗方麵缺少謀略,搞起外交卻很有一手。

尤其是大局觀,袁紹的冀州在中央,可是北麵有公孫瓚,東麵有田楷。西麵有張燕。這三人,就這麼孜孜不倦地折騰著袁紹。

袁紹想進攻公孫瓚時,張燕在後麵搗亂。袁紹想掉過頭來先幹掉張燕時,公孫瓚和田楷,有不安生。

就是在這種外交優勢下,公孫瓚撐起了一個巨大的網,將袁紹包裹其中。

可惜袁紹不是塊石頭,而是一個剪刀。雖然一時困住了,但隻要他的兩片刀片一直在,那麼剪開這個包袱,甚至得到它,那是早晚的時。

不管怎麼說,這個包袱還是困住了袁紹,不然公孫瓚也不可能折騰那麼久。

可惜現在不行了,因為趙雲在西麵擋住了張燕,雖然折損了一個郡的實力,但是冀州有九個郡,常山原本不是個富郡,所以對袁紹影響不大。

袁紹加緊了攻勢,公孫瓚快扛不住了。

所以無論是張燕還是趙雲,都必須盡快有一個結果。如果,公孫瓚,真的在趙雲擊敗張燕之前被幹掉。那麼,袁紹挾三州之眾,趙雲就算有三頭六臂也是不夠的。

這時候,楊鳳開始動作了。

雖然郭圖一開始建議楊鳳,先擺下鴻門宴,趁張燕不備,把他幹掉,然後吞並他的部眾,之後讓周洪帶領幾個信得過的首領,繞過趙雲,劫掠常山,讓趙雲回軍自救。然後趁機不備,大軍壓進,這樣常山就唾手可得了。

不得不說,這份計劃很宏偉,也很美好。可惜不靠譜。

除了第一步幹掉張燕,有比較強的可操作性外,其餘的都不靠譜。

吞並他的部眾可不容易,王當孫輕對張燕忠心耿耿,掌握的都是張燕最精銳的部隊,自己今晚把張燕幹掉了,明天王當和孫輕就會領著張燕的精銳投靠趙雲,然後來取自己的向上人頭。

此外,還有在南麵防禦張揚的杜長,他的態度一向不明,卻對張燕的指示,不遺餘力的執行。是在令人尋味的很。

聽到楊鳳的這些憂慮,郭圖笑了,笑的很曖昧。

郭圖告訴楊鳳,如果不幹掉張燕,你楊鳳就永無出頭之日,張燕現在的軍事實力,仍是你的兩倍,就算你拉上周洪也不到他的三分之二。不僅如此,張燕無論是才能還是威信都是你楊鳳或者周洪可以比擬的。不幹掉他,你要麼老老實實在太行山上當你的山大王。要麼跟著張燕,繼續給他當跟班。

可是張燕如果死了,‘三凶’裏麵你是老大。那你就是黑山賊裏最強的人。王當和孫輕就算去投靠趙雲,你傻啊,不會把他們一塊做了,或者半路攔擊他們。讓他們不死也脫層皮。這樣他們就算去投靠趙雲,又有什麼用。

還有,你要認清你的身份,你是一個流匪。地地道道地流匪。別讓區區一個黑山校尉,讓你丟棄了你偉大的流匪習氣。你要學會跑,學會打襲擾戰,學會無孔不入。

嚴格按照‘敵進我退,敵困我擾,敵疲我打’的戰鬥思想,充分發揮你的人數優勢,用一部分兵力牽製住趙雲,然後劫掠常山,堅持‘殺光、搶光、燒光’三原則,讓趙雲失去立足之地,失去糧草供應。這樣,趙雲就是沒牙的老虎,任他在能打,沒吃的也隻能被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