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2年,漢靈帝改元熹平,是為熹平元年。
‘熹’字,寓意光明,‘平’子寓意太平。看著這兩個字,我們就可以想象到在溫和明媚的太陽的底下,一番熙熙嚷嚷的太平景象,漢靈帝劉宏把年號改為這兩個字,也算是有一個美好的向往,給動蕩了近十年之久朝廷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讓‘黨錮’這個詞永遠的消失在記憶中。
可惜這隻是劉宏自己一個人的想法,硝煙味十足的朝堂仍在爭鬥不休,例如就在這一年的七月,就有一位猛人在皇宮的朱雀闕上,揮毫潑墨,好不顧忌地大罵,閹黨禍國,殺害太後,滿朝文武都是孬種沒有一個人敢說忠言。
其實他也是這樣,不然,幹嘛不留姓名的呢。不過做了總比不做強,雖然他的這些話把所有人都罵了個遍,但總有人覺得他罵的很有道理。劉猛就是這麼一個人。
聽聞此事之後,當時把持朝政的閹黨頭頭曹節、王普等人勃然大怒,責令司隸校尉劉猛限期破案,劉猛是個有良心的人,他雖然沒有打第一槍的勇氣,卻有頂著炮火前進的無畏,拖延了一個月,就是不肯破案。雖然被免了職位,也算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了。結果一個月之後就被罷免了,至於原因,很明顯。
新上位的段穎就沒這麼大無畏的精神了,為了阿附閹黨,經過他塞滿肥腸的大腦思考了一下,覺得這種腦殘的事兒也就處於憤青年紀的太學學生能夠幹出來,於是大肆逮捕太學學子,千餘人被捕下獄,一時哀怨四起。
此時的曹操袁紹一幫人還未滿弱冠之年,也在太學上學,不同地是,這堆高幹子弟並沒有受到什麼懲罰,對於他們而言也就是上了一節生動的政治課而已。此時的孫堅已是血氣方剛,整天隻知道打架鬥毆,遇見了搶劫的會去揍他們一頓,伸張一下正義。至於劉備還在家裏幫母親織席販履,偶爾看著自家門前的那棵桑樹,覺得它很適合做車蓋。
熹光元年,常山真定。
金秋九月的某一個夜晚,某一戶人家並沒有像其他人家一樣,早早熄燈入睡,而是雜聲不斷,亂作一團。在那個夜生活還未開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舊社會,這是幾乎是違反法律的事,因為在那個時代,對於這個規定,有一個專門的代名詞:宵禁。
此時,按理說走在街上的一般隻有兩種人,一種是打更的,拿著一麵銅鑼,一邊走一邊吆喝:天幹物燥,小心火燭。
另一種人就是飛賊,飛簷走壁,但是出於職業道德,一般不會弄出太大的聲響。
而這一戶人家並不屬於這兩種情況的任意一種,雖然已經構成了擾民,卻並沒有人要去舉報他們,因為這是要生孩子了,而且是難產。
房內的婦女已經在床上叫了大半個彎身,接生婆一個又一個換,東城第一,北城第二。但凡事有點名氣的穩婆,都被一個又一個請來,但是效果並不是很大。
對於一般的胎兒來說,出生的時候,一般都是腦袋先出來,而是這個倒黴孩子,則是腳先出來,而且是隻出來了一隻。
對於那個接生隻能靠生拉硬拽的年頭,麵對這種情況,就是把全國第一的穩婆叫來也是一句話,看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