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水滸傳》之裴宣舞劍談中國武術能不能打(1 / 3)

從《水滸傳》之裴宣舞劍談中國武術能不能打

風雲篇

作者:張劍峰

【引文】

鄧飛道:“不瞞兄長說……遇著一個直哥哥,姓裴名宣,……都稱他鐵麵孔目。亦會拈槍使棒,舞劍輪刀,智勇足備……使得好雙劍……。”……戴宗、楊林看裴宣時,果然好表人物,生得肉白肥胖,四平八穩,心中暗喜。……五籌好漢,吃得大醉。裴宣起身舞劍飲酒。戴宗稱讚不已。

【品酌】

裴宣舞雙劍,看著很是厲害,但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卻是他的一身白肉,恰似中國武術,聽著十分厲害,但是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影視劇。

裴宣自打舞過這一回劍以後,再也沒舞過。上梁山後,做了個執法官,然後就悄無聲息。梁山泊有大刀、蛇矛、畫戟、板斧、禪杖、戒刀、樸刀、鐵鏟等等武器,偏就不見他的雙劍到陣上走走。梁山上還有個使雙劍的,叫黃信,雖說武藝不是很高,可至少時不時地總飄過一下,讓人知道他這兩把劍還是有用的,唯獨這個肉體十分好看的裴宣,死不上戰場,隻見他舞劍,不見他砍人。

這就好比神秘莫測的中國武術,隻聞名聲,不見真章。

中國武術到底能不能打人啊?

這個問題,自打我的係列文章開始寫,就一直在講,一直在講,一直在講,而且我的意思很明確——能打人的。可為什麼我說得這麼明白了,到如今還要再說一次呢?因為中國武術裏麵玄玄乎乎的東西太多了,太多太多了,實在是太多了!我在這篇文中本來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但是麵對觀眾們的問題,我突然意識到,還是有很多東西要說的,而且說一次不夠,多說幾次才能把他人的疑問給解釋清楚一點兒。

注意,是清楚一點兒,不是完全清楚。說實話,我是沒這個把握將中國武術的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完全解釋清楚的,因為我剛一解釋完畢,人們就立刻被一些武術團體的花裏胡哨的宣傳又給搞蒙了。唉,說起來,不勝其煩,但還是再說一次吧。

說到中國武術,許多人就要提起外家拳和內家拳了。有某些個裝大師的,就說了,說外家拳快,內家拳慢;還有的說外家拳簡單,內家拳難;還有的說外家拳層次淺,內家拳層次深;還有的說外家拳走直線兒,內家拳畫圈圈兒。總之,說什麼的都有,無外乎就是說,外家拳原理簡單,內家拳層次很深。所以得出一個推論——這內家拳可了不得!中國武術的神秘所在,全在內家拳,能否弘揚,全在內家拳,能否將渾身“內力”用出,全在內家拳。

事實上,武術分什麼內外家啊,武術就是武術,什麼外家內家的!所謂的外家內家,那是前人的一種宣傳而已。都說內家拳起源於外家拳,但是有沒有想過,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中國武術,最要命的就是某位拳師一有些本事,便立刻要開宗立派,自立一家,偏要與前人區別開來,否則他就怕名氣不大,不獨樹一幟,徒弟招不上來。所謂的內家拳,就是在前輩拳法的基礎上有了些創新的東西,卻非要取個“內家”的名字,以區別於前麵的拳法,以至於代代吹、輩輩吹,越吹越神,越吹越神乎其神,越吹越不像個拳法,到最後幾乎把前代祖師爺吹成個大神棍。

這是愛武術嗎?這是害了武術。更有那些個武俠小說作者,一個個打拳都不會,耍嘴最能耐,寫的那玩意把人看得七葷八素、五迷三道,還真就有嘴大師以此為藍本,大談什麼內家拳自民國後風靡中國,外家拳從此不見蹤影呢。

武術,不分內外。

有人說那不是,少林派拳法剛猛無比,那就是外家的,太極拳陰柔,那就是內家的。能這麼分嗎?唉,說來說去都是嘴把式,且看我舉例說明!

少林派的拳法,以少林羅漢十八手及少年登台拳為例;太極派的拳法,以楊氏太極拳為例。我這就開說了。

少年登台拳中,有一招叫做“橫渡過江”,這一招在我過往文裏已經五次三番提到過了。怎麼用呢?就是你右拳打來,我探右手攔住你的拳,同時借力向左一個轉馬,身體到了你的側後方,我的腿,在你的腿後麵,同時我左腿的膝蓋,正好離你左腿的膝蓋窩很近,此時我突然探出左臂,伸到你胸前,往後猛力一別,你後仰的時候剛好膝蓋窩被我的膝蓋攔住,加上我這一股猛力,你就飛出去了。雙腳離地一個大仰八叉,摔得你哭爹喊娘。這就是“橫渡過江”。

我問你,如果說少林拳是外家拳的話,這招是內家還是外家?

無獨有偶,太極也有這個打法。我們最常見的太極拳中的“雲手”,就這麼用。你看那公園裏打太極的老大媽老大爺們,十有八九都不知道這個雲手是幹什麼的。很簡單,你右拳打來,我以右手,手背向外,小臂豎直,自左向右撥你的拳,這就是雲手。撥的同時,我左腳借力向前邁步,就到了你的側麵,此時你力在前,我力在側,我怎麼打你都可以。

這和少林派的“橫渡過江”是一個道理啊!你說是外家還是內家?

有人說你舉這個例子不典型,那少林拳法不是有許多硬打硬衝的嗎?太極拳法裏就沒有。是嗎?我們看看。

少林羅漢十八手裏,有個硬打硬衝的招式,叫做“僧敲鍾”,怎麼用呢?你一拳打來,不管你用的是哪個拳頭,我都把左臂自上而下猛然一捋,這一捋,就把你的拳頭捋在下麵了,同時我右小臂豎起,握拳,拳背向外,猛往前一個反背拳敲擊,正敲在你的麵門上。這一招如何?夠硬打硬衝的了吧?我們再看看太極。

太極中有“進步搬攔捶”,就是對方進攻的時候,我攔截對方的拳,同時出拳打擊對方。這在原理上,與少林派的“僧敲鍾”有什麼不同?太極沒有硬打硬衝嗎?除了“搬攔捶”以外,“野馬分鬃”是幹什麼的?“捋擠按”中的“”是幹什麼的?不要以為它打得慢,就是溫柔的象征。

有人說外家拳練筋骨皮,內家拳練一口氣,這也是扯。

外家拳不練一口氣嗎?

少林易筋經是幹什麼的?練筋骨皮的嗎?太極拳有抱球訓練,有穿鐵鞋訓練,有抖大杆子訓練,是幹什麼的?是單純在練一口氣嗎?少林拳每一拳都要求吐氣開聲,發力講究渾然一體,發出整力;太極拳也講究每拳都要吐氣,渾身力達於一點。這都是幹什麼?難道有本質區別嗎?

我最看不慣的,就是練武術的由於門派不同,互相瞧不起。練所謂的內家拳的嘲笑練所謂的外家拳的,說什麼外家拳會練壞身體;然後那個所謂外家拳的練習者嘲笑練所謂的內家拳的,說什麼內家拳不能打人。什麼內家外家,都是一家!其實隻要大家站在一起那麼一研究就會發現,拳理是互通的,甚至是一樣的。那麼,博采眾長不好嗎?怎麼就非得把中國武術搞得四分五裂呢?

還有那個別裝大師的,說什麼內家拳要靠“氣”打人,不能靠肌肉,所以呢,沒必要練習肌肉的力量,否則就是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