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楠,是一個年僅六歲的小女孩,實際上,她還未到六歲的生日,是一個五歲多的幼女。
認識她的時候,是在那個傳說中的日子,2012年12月21日夜,本應是世界末日的那一天結識的。當時她在空寂的無人街道上哭泣,我就順手把她牽到了派出所。可因為某些原因,必須由我親手照顧她幾天,所以我幹脆翹掉了學校的補課,帶著她到處跑。最後,於遇到她的四天後,終於找到了她的父母,故事完美落幕。
雖然造成了“開除學籍,留校查看”的處分不予以撤銷的後果,但如果再來一次的話,我仍會選擇去幫助吳夢楠。所以每當想起這回事,我都不曾後悔,甚至頗有滿足感。這樣的我大概沒救了吧,畢竟那個處分不撤銷的話,我很有可能連高中都上不成了,但我對上高中倒也不是有特別大的執念。
然後再說說現在吧,王瑞雪警官把吳夢楠拋給我後,就借口說什麼公務繁忙開著車溜之大吉了,於是造成了我和劉潔共同照顧吳夢楠的情形。
“馬雲騰學長,她是誰?你和李箐前輩這麼快就有孩子了?!”劉潔指著吳夢楠嬌小的身體,擺出一副驚訝的表情。
“怎麼可能!單從年齡上判斷的話,李箐難不成要九歲把她生出來嗎?!”
“哦~話說學長你剛才吐槽的時候並沒有否認和李箐的關係呢。”
“……”
“哈哈,學長開玩笑啦,表情那麼嚴肅幹嘛。快介紹一下這孩子吧!”
好吧,我就姑且認為你這是在開玩笑。
“她叫吳夢楠,十幾天前我剛剛認識的,當時她一個人蹲在夜晚的街道上,然後我把她送到了警察局,但這孩子好像不太樂意和我分開,隻有和我在一起的時才不哭鬧,警察沒有辦法,姑且隻能暫且由我來看管幾天。之後她的父母被找到了,她的雙親向我表達了感謝之後就領她離開了,之後就再也沒見過她了。沒想到她又走丟了,真是的,明明半個月前才剛剛把自己孩子弄丟,現在居然又犯了這個錯誤,要不是知道內情,很容易給人不負責任的父母的印象啊。”
我一邊說著,劉潔一邊撫摸著她的頭和臉頰。
“小妹妹,你好啊。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哪了?”
“哼。”吳夢楠把臉別過去,不回應劉潔。
“來,姐姐給你棒棒糖吃。”
“我什麼都說!”稚氣的嗓音立刻喊道。
這家夥……真是好奇警察為什麼連個小孩子都搞不定。其實吳夢楠隻是單純的討厭警察而已,或許是她覺得隻要跟警察扯上關係就是一件不好的,或者說是壞事吧,這樣想來也就解釋得通了。
“我媽媽說……要坐飛機一起去姥姥家。但是……飛機場人太多,我和爸爸媽媽就走散了。”幼女含著棒棒糖,聲音含糊不清地說道。
“看來她父母現在是在飛機上,不然警察也不會聯係不上,可能手機已經關機了。雖然我並不知道她父母為什麼能在女兒不在的情況下登上飛機就是了……總之,至少我們要先照顧她幾個小時了。”我說道,並抱起了吳夢楠小小的身軀。她不做抵抗,擺出一副興高采烈的樣子,口裏仍含著糖,十分順從依偎上來,順手摟住了我的脖子。
“哦,原來如此。話說學長,這孩子似乎很喜歡你啊。”
“嗯,還好吧。隻是那段時間照顧她幾天,帶著她到處玩了而已。”
“果然,學長你不會是蘿莉控吧。”
“不!不對!你是根據我的什麼言論判斷出來的啊?!”
“我猜的。”
“那還請你以後不要亂猜了……”
“嘛,沒辦法,誰讓最近男主是蘿莉控的設定比較普遍呢。”
“沒有那種設定的男主角吧!”
“呐,你看花房葉太郎就是蘿莉控吧。”
“關於時間的問題我不打算吐槽了……但葉太郎明明並不是蘿莉控。”
“他不是和蘿莉女主結為夫妻了嗎?這還不足以證明?”
“那隻是女主角單方麵地那麼認為而已……”
“既然葉太郎那麼大大方方地默認了,就不得不讓人懷疑他是否有蘿莉控的隱藏屬性了。”
“好吧,就當他是蘿莉控吧。咱們兩個還是別討論這個了,讀者會覺得這是在湊字的。”
“沒事,怕什麼。我會告訴他們本章就隻有咱們兩個談話的情節嗎?顯然不會!”
“你這不是已經說出來了嗎……”
“沒事的,學長你完全不用擔心讀者們的心情。隻要某一樣東西受大家喜愛,那麼無論那樣東西有多大的壞處和影響,人們總是會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接受它的。”
“這話怎麼說?”
“那些所謂的什麼網絡文學大神寫的小說明明對人們半點好處都沒有。無論是這些年流行的穿越小說,還是什麼宮鬥小說或者是那些不切實際的玄幻修仙小說。真正有一定文學價值暫且不論,總之小說跟風現象太過嚴重,有的人看到別人寫小說賺到了錢,也去紛紛效仿,網絡上充斥著寫作水平參差不齊的各類文學。無論水平如何,隻要有人去看,就能立刻簽約,然後那些堅持寫下去的人就成了眾人口中所說的大神。接下了我就要解釋我剛才的觀點了,有的所謂的網絡大神,他寫的小說無非是句子華美了些,成語用得多了些,整個故事能夠流暢地敘述下來,而其他地方並沒有太大可取之處。但你看人們都是如何評價他的?什麼想象力豐富,語句具有感染力,劇情非常熱血、打動人心、引人入勝,這一類的評價。但實質上作品的本身卻不一定具有可借鑒的地方。”
“我還是不太懂……這與你提出的觀點有什麼大的聯係嗎?”
“啊,抱歉學長,我舉的例子有些偏了,簡單地說吧。一個作家寫的一部小說並不出名,沒有多少人看,而且大家對這部作品嗤之以鼻的理由是:劇情重點和節奏把握得不恰當,人物之間的對話太多,主角的心理活動顯得太過囉嗦,完全稱不上是一部好的小說。可待這部作品獲獎後,成為了一部著名的小說,越來越多的人喜愛看,他們此刻對這部作品的評價就與原來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評價變成了:大膽運用了大量其他作家所苦手的對話來構造劇情的主幹,人物間的豐富對話生動形象地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大量的心理描寫看似是廢話,但卻為下文埋下伏筆,起了重要的鋪墊作用,超脫了傳統小說的慣有風格,是一部值得細品的神作……這麼解釋,學長你懂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