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鄉土中國的現實困境與症結(1 / 1)

鄉土中國的現實困境與症結

小說新銳

作者:秋泥

與四川作家褚宏桂相識,是近一年來的事情,好像其當下的寫作遇到了困難,特別是針對短篇小說這種文體。其實,於寫作這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

寫作如同一個人的寂寞遠行,是在自己的心靈掘井,很容易落入迷惘和自我懷疑。幾乎所有作家都是在通過一個個瓶頸後,才得以完成蛻變和升華。宏桂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給我們端出了這碗意味盎然的《紅米飯》。

小說從一首廣為人知的紅歌謠開篇,把人帶入一種親切溫馨氛圍。歌唱紅軍、歌唱毛委員的歌謠至今還回蕩在川南的山鄉裏,令人遐想聯篇,除去懷念還有什麼嗎?臂如,期盼。隨著少年望星的視角,故事得以徐徐打開:“我們背著書包下車,二胖子、三狗子在前麵走,手裏拿著塑料飯盒。飯盒裏有銅勺子,他們使勁地搖著那盒子,”“紅米飯那個南瓜湯喲咳羅咳……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羅咳羅咳”。這段開場描寫鮮活,有畫麵感,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同時埋下伏筆:“我家窮,衣著沒有他們光鮮,不合群,隻能跟在後麵。”望星的家為什麼窮呢?

緊接著善良的九音姐、喜愛望星又不得要領的武叔、於困苦中不言放棄的望星娘浮出水麵。在望星突如其來的一場發燒中,武叔的接濟,九音姐的蘋果,望星娘感激的眼淚,雜揉著濃濃的川西方言,讓樸素的鄉土情味彌漫、流淌。也漸次揭開望星貧窮的原因:“父親因為一場意外離開了我們。”但好像又不止這些。

小說的一大特色是作者的鄉土經驗,和對家園的記憶書寫:“娘把用布拚接的圍裙給了九音娘,用水把鍋盆灶具清洗幹淨,點燃一把柴草,用火叉叉進去,那火苗“哄”地竄出來照著她紅撲撲的臉。紅豆、花生 、枸杞等浸泡在鋁製小盆裏。大鐵鍋放了一半水被鍋蓋蓋住。”、“在我的世界裏,陽光,小院落,粗大的黃葛樹,清新的空氣,田野裏的小花,流過村莊的小河,歡實的牛和懶洋洋的小花貓,搖尾巴的小黃狗。一切都是那麼親切可愛。無論我衣著怎樣差,它們都很親近我。”

以及對少年望星懵懂情愫的描寫:“空氣中有泥土、青草、野花混合著的氣息,天空中是蔚藍一片,一朵朵白雲像棉花漂浮在天上。鳥兒和昆蟲發出吱吱嘰嘰的叫聲。九音姐蹦跳著走著,那小辮子在腦後來回地擺動……”這些書寫詩意、靈動,體現了文字的美,讓原本苦澀的生活有了暖色。

接下來就是兌現紅歌謠中蘊含的隱形期盼——新上任的縣長要來體察民情了。對偏遠的山鄉來講,這可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新縣長沒有聽從村官的安排,竟陰差陽錯地去了望星的家,他要看看真正底層村民的現狀。坐在望星家典型川西民居的院落裏,謎底就此揭開:“望星的父親是因為救一個落水的女子而遭遇不幸的。” “望星的爺爺那輩人都是參加革命隊伍的人……”

貧困的望星家,實際上是烈士家屬。新縣長深受觸動,當即指示隨行的各相關部門領導:“要注意關心特別困難的群眾,民政的同誌要深入及時地跟進。這地方風景這麼好,院裏也有特色,文旅的同誌可以研究看能不能扶持鄉村旅遊……”

最後新縣長推掉了鎮裏的午餐安排,在望星家吃起了蘿卜、青菜、紅米飯。

縣長走了,路修好了,“紅米飯特色農家樂旅遊”等項目順理成章地得到了落實。村民們的日子一天天好過了起來。似乎,問題的解決並不是很難;似乎,以往的父母官們隻是忘了下來吃一頓當年毛委員和紅軍愛吃的紅米飯。

小說《紅米飯》溫暖流暢,敘述從容,內蘊一脈相承。既揭示了當下鄉土中國的現實困境,又洞察了其症結所在,是一部關照現實的作品。

(責任編輯/李亞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