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心中稍動,但尚自猶豫不決,長孫皇後又說道:“當年齊桓公以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猶不得見,五往而後得見,世人皆稱頌其求賢若渴,陛下可曾記得,後來之事如何?”
李世民歎了口氣,說道:“世間賢者盡歸於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長孫皇後道:“正是如此!陛下若親自去請葉青冥,那無論他是否答應加入大唐,陛下都可以博得禮賢下士的美名!若天下賢者盡歸大唐,那陛下就算沒得到《造化天書》,也可令大唐根基穩固、牢不可破!”
李世民“哼”了一聲,說道:“好吧!朕就親自去見見那小兔崽子!就怕他不識抬舉!”
長孫皇後說道:“宣山之地,本屬魏國,如今卻為大唐所占,而葉青冥本為魏國遺民,陛下此去,正可歸還宣山之地,以結納其心!”
李世民厲聲喝道:“此舉萬萬不可!你難道不知道,割地賠款,乃是戰敗求和之舉?朕上次沒能將他斬殺,如今再將宣山之地拱手相讓,那天下人皆以為是朕大敗虧輸!”
長孫皇後說道:“陛下,請容臣妾把話說完!”
李世民不悅道:“你說,朕倒要聽聽,你能說出什麼大道理來!”
長孫皇後微微躬身,說道:“宣山之地,離大唐太遠,無法遙製,堪稱食之無肉,棄之有味,如今舍棄無用之地,換取有用之人,何樂而不為?”
李世民說道:“宣山之地,本無大用,舍棄也不打緊,不過,這名聲怎麼辦?”
長孫皇後說道:“臣妾也知陛下有所顧忌,此節早已替陛下想好了!”
李世民雙眉一軒,說道:“哦?說來聽聽?”
長孫皇後說道:“前些年魔道入侵,我人族子民死難極多,陛下該當大赦天下,以安民心,同時敬仙禮佛,為百姓祈福,除了興修道觀、寺院之外,也該賜些田產,那葉青冥本為仙修,又曾斬殺諸多魔頭,也救了不少百姓,陛下對外隻說念其為人族盡心出力,將宣山之地賜與他,還有誰會說閑話?再者說,宣山之地,本非大唐疆域,咱們將其交還給魏國遺民,自然不算是割地賠款。”
長孫皇後又說道:“天庭、靈山雖然與咱們世俗麵和心不和,但依世俗的現狀而論,也不可能真的撇開他們,如今敬仙禮佛,也算是一番籠絡了。”
這話合情合理,也顧全了大唐天子的臉麵,李世民心中對此事也已大致認可了,但他卻不立刻表態,反而說道:“難為皇後設想的如此周全,但不知皇後為何如此護著那小子?竟執意要朕出麵拉攏他?”
此話已有懷疑之意,長孫皇後心中一驚,但卻不動聲色,緩緩說道:“臣妾與葉青冥素不相識,隻是陛下與他結怨之後,才聽說有這麼一個人,臣妾心中掛念陛下,才會自作主張,打探他的事情,還請陛下贖罪。不過,臣妾真的認為,葉青冥並非十惡不赦之徒,陛下若能將其招攬,對我大唐不無益處,最起碼也可以令陛下博得不念舊怨、求賢若渴的美名。”
李世民道:“如此說來,皇後全是為朕打算了?”
長孫皇後說道:“臣妾愧不敢當,陛下高瞻遠矚,英明睿智,自比臣妾想得周全,隻不過臣妾盼望能為陛下分憂,才會如此打算,而臣妾所思所想,或許也有不對之處,還望陛下海涵!”
李世民凝視著長孫皇後,過了半晌,才說道:“皇後先回去歇息吧,此事容朕再好好想想。”
長孫皇後躬身說道:“臣妾告退!”
李世民擺了擺手,長孫皇後徑自離去不提。
李世民思量了幾日,終究不願拉下臉來下罪己詔,但他卻聽從長孫皇後之言,傳旨大赦天下,以安民心,同時尊崇仙道、弘揚佛法,為社稷、百姓祈福,並出麵號召人皇、國君等共治世俗之弊。
李世民乃是大唐之主,他的這一番舉動,自然在整個世俗引起軒然大波,各方勢力出於種種目的,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還有觀望的,但正如長孫皇後所言,明皇朱元璋全力支持,而除此之外,大清王朝、越、趙、晉、隋、宋等國也表示支持,於是定下攻守同盟,開始著手處理懲治貪腐、徹查冤案、任賢用能、降低賦稅、免除徭役等諸多事宜,但世俗弊病已深,這些事絕不是短短幾年就能辦完的,但不管如何,整個世俗的風氣正在逐步改變,相信隨著時間流逝,其餘的一些人皇、國君也會慢慢改變觀望、抵觸的態度!
而在長孫皇後的勸說下,李世民最終決定前往宣山,隻不過長孫皇後希望他此行鄭重一些,以示禮賢下士之心,他卻微服獨行,秘而不宣,長孫皇後希望他表達歉意,他卻將罪責推的一幹二淨,隻言化解誤會,長孫皇後希望他招攬葉青冥,他也隻邀請葉青冥有空時去大唐遊玩,在他看來,自己乃是堂堂人皇,稍微示意,尚不傷麵子,若是說得太過直白,未免折了威風,況且要是直接出言招攬,對方若是拒絕,那可就真的下不來台了!
如此一來,人皇太過“含蓄”,倒弄的葉青冥莫名其妙,所以他一直到最後,也沒弄明白人皇陛下跑到宣山幹嘛來了,他雖然少年老成,但畢竟不了解官場上的陳規陋習,人皇陛下明明已經示意過了,他還是茫然不懂,不過話說回來,葉青冥就是真聽懂了,也絕不會加入大唐王朝,畢竟他一直視功名利祿為糞土,況且現在自在逍遙,何必再受無謂的管束?
而人皇示意過後,見葉青冥一直沒反應,隻當他不願加入大唐,自然便覺得這小子不識抬舉、拿架子,因此對葉青冥不再理會,這事就這麼擱下了,雙方大有老死不相往來之勢。
注1: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李承乾,便有造反逼宮之舉,所以說當皇帝連親生兒子都不能相信,乃是事實!
注2:曆史上真正的長孫皇後死於貞觀十年,而太子李承乾是在貞觀十六年造反,所以長孫皇後不可能知道兒子造反的事,此處為小說演義,讀者不必深究。
另外說一下,關於浩然門隕落的情節,應該不會再刻意描寫了,畢竟該門派已經與主角無關了,而該交代的部分,也已經交代清楚了。
讀者安慰之言,確實讓小弟心裏舒坦些了,謝謝大家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