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憲成乃是世俗大儒,論修為比之戚繼光都高出一籌,若不是他出手,如何能一舉殺死這上百位奸黨?
葉青冥入京之後不久,顧憲成便也跟來了,但他深知奸黨中高手如雲,首惡人物如魏忠賢等人更絕非易與之輩,所以顧憲成便沒急於露麵,而是隱身於暗處,查探奸黨動向,並充當戚、葉等人後援,以防萬一,但不知為何,大明京城之內鬧得天翻地覆,奸黨中的一流高手卻始終未曾現身,因此顧憲成也一直沒出手,直到戚、葉等人安然離去,他才徹底放下心,本想緊跟著離去,可此時奸黨不絕湧來,已將那城牆缺口圍了起來,他隻得出手殺戮一番,掃清道路,方才得以離去。
按理說,葉青冥等人在京城大開殺戒,奸黨中的首惡人物早就應該出頭幹預,但這些強者自始至終都沒露麵,這自然不是無緣無故的,當初是文臣、宦官、外戚等派係聯手,才將武將派係覆滅的,但今夜葉青冥所殺的錦衣衛、太監、捕快之流,大都隸屬於宦官派係,因為他們的職司就是維護京城治安,所以發現有刺客殺人,他們非出麵不可,但文臣、外戚等派係另有職司,根本不願插手,反而準備坐山觀虎鬥,收取漁人之利!
對於這種局麵,那些手握大權的老太監們自然看得很清楚,而且他們都心知肚明,一兩個刺客鬧事根本無關大局,最重要的是不能讓政敵抓住把柄!
在那些老太監想來,刺客敢在京城鬧事,絕對是有所依仗的,若是派麾下高手出麵擒拿,很有可能拚個兩敗俱傷,等於是削弱己方的實力,但若對刺客不聞不問,那將來在朝堂之上又無法交代,因此便派麾下不得誌的小嘍囉去抓捕刺客,若是一戰成功,自然皆大歡喜,若是刺客厲害,把這些小嘍囉盡數殺了,那也根本無關緊要,畢竟天下趨炎附勢之輩多不勝數,隻要自己手握大權,永不失勢,那麼願意投靠效力的狗奴才自然源源湧來!
與此相對的,文臣、外戚等派係也早就得知有刺客在城中鬧事,均知此事可大可小,更可加以利用,所以當夜刺客殺人的時候他們不聞不問,但到了第二天早晨,六科給事中卻一齊彈劾東廠、錦衣衛懈怠瀆職,辦事不利,有刺客潛入京城殺人,居然事先未能察覺,事後又未能抓捕,可謂無能之極,如此辜負朝廷社稷,罪當不赦!
六部九卿更聯名上奏,直指閹逆禍國殃民,敗壞朝政,擅殺功臣大將,致使京師城防形同虛設,更怯懦畏死,縱容刺客行凶,應當立刻將東廠、西廠、錦衣衛的首腦淩遲處死!
這一番彈劾,半真半假,有些事是實情,有些事卻純屬誣告,但詞鋒犀利,咄咄逼人,更先下手為強,將不少太監、錦衣衛下了大獄,嚴刑拷打,逼問同謀,大有把宦官派係一網打盡之勢!
那些手握重權的老太監曆盡宦海沉浮,也絕不是省油的燈,這些文臣借題發揮,乃是他們意料中之事,所以立刻開始了反擊,東廠、錦衣衛傾巢而出,四處抓捕朝廷命官,誣指刺客是他們派來的,意欲顛覆大明王朝,這是株連九族的大罪,顯而易見,宦官派係不僅要把政敵往死裏整,更要斬草除根!
大明京城鋤奸一役前後,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在反常,武將舍生忘死,為國為民,卻遭到陷害,葉青冥與此事無關,卻甘冒奇險複仇,奸黨明知刺客殺人,卻消極怠戰,事後又相互指責,大肆攻擊,這一切的一切,看似是不合理的,但卻實實在在的發生了,因為這一切事件的背後,隱藏了兩個字:“人性!”
人性有善,所以有人戰死沙場,報效祖國,所以有人挺身而出,伸冤除惡,但人性亦有惡,所以有人陷害忠良,爭權奪利,更有人放任事態惡化,借機陷害同伴!
人性分善惡,便有是非之分,由此演化世間種種恩怨仇殺、悲歡離合……
葉青冥入京除奸,誅惡無數,固然大快人心,令天下正直之士為之振奮,但對於世俗政權的腐朽並無多大改善,大明王朝內部各大派係借此事為由,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內鬥,自相傾軋之下,終於死傷無數,朝野內外,怨聲載道,民不聊生,但事已如此,誰也無法改變。
葉青冥生性豁達,眼見天下大勢不可挽回,也不再耿耿於懷,與汪曉瀾一同隱居於東林書院,日夜潛修,靜等五年之後,誅殺崔允、許淨宗,以報當年國仇家恨,但誰也沒有料到,葉青冥這一次閉關修煉,卻又引發了一場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