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榴蓮比薩,安撫加班的胃(1 / 1)

食憶

初來乍到時,十一掰著手指對我說:一年加班不超過五天。

每每聞到比薩味,我都會想起他這個謊話。

後來想想,對於每天專注於互相吐槽8小時卻仍能不翻臉的人們來說,這情誼大概來自一起加過的班,和一起分過的比薩。

那為什麼不讓這稀缺的溫情時刻更美好一些。

對時尚版的眾卿而言,僅次於“午飯吃什麼”的天問是:“加班吃什麼”。

一眾吃貨每到月末奮筆疾書的加班之時,想象力統統上繳,最後以點比薩收場。一聽到外賣小哥的呼喊,大家自覺進入中場休息,熱熱鬧鬧呼朋喚友圍成一圈,像是到烏托邦的大鍋飯時期,不挑不選拿下自己那份,聊天打趣幾句,然後迅速歸位戰鬥。風卷殘雲般,盒子一扔,不曾留下一片雲彩。可後遺症還是有的。三五個月下來,但凡聞到比薩味,我的胃都會自動加載情景記憶翻湧一陣。

腦細胞恢複正常時,想想吃貨就算是草率決定也頗有道理:比薩這種食物,簡單、方便、營養,能調眾人口,性價比在快餐中實乃上佳之選。更榴蓮比薩重要的是,一塊溫飽,兩塊撐死,決不讓正在趕稿的眾人多戀戰一時。吃到最後,往往把上麵的餡料挑來吃了,總剩下吃不掉的厚餅底。

終究,這忙碌中的溫情一刻,還是失之粗糙了。

若是時間充裕,我大概不會選比薩當正餐的。在去樂凱撒之前,我對比薩有點陳見。

剛一進店,就覺得哪裏不對:在180度全開放的廚房中,赫然看到小師傅在空中甩餅。原來意式比薩的餅底都是現場手拋成形的薄底,完全不同於平時點的美式比薩的大厚底,第一印象,我心裏的成見就先去了一分。樂凱撒作為榴蓮比薩的首創者,自然是要先上招牌。榴蓮類的製品我吃過不少,榴蓮蛋糕、榴蓮、榴蓮泡芙、榴蓮班戟,但榴蓮比薩我在別處還真沒吃過。

為什麼其他地方效仿不出來?樸實的店長隻答我三個字:食材好。

我正要翻白眼,食材好不如去吃生榴蓮,麵前上的一份竟是貓山王榴蓮比薩。“貓山”是馬來文果子狸的音譯,果子狸嗅覺靈敏可鑒榴蓮優劣,所以用“貓山王”來命名榴蓮佳品。一口下去,熟透的果肉香甜與馬蘇裏拉芝士水乳交融,餡料完全融入餅底,鬆軟之中在口齒間又留下些許摩擦的薄脆感。所有食材各司其職,精細地照顧著每一處口感。

我正在想如何評價,攝影師班偉一錘定音:我平時不吃生榴蓮的都愛吃這個。對這種讓人愛憎都極端化的食材,這大概是最好的評價。

我想起美國國會一個著名的校園午餐立法爭議:比薩被認定是蔬菜。因為“番茄醬”被當成“蔬菜”來對待,所以一份抹了足夠番茄醬的比薩也可以被視為蔬菜類食品。雖然奇葩又偏頗,但一種食品的屬性確是可以由食材產生質變,無論口感或回味。

也許,加班的記憶,也可以不用是難以消化的厚餅底,我默默抄下他們的外賣電話。對於過硬的兄弟情,往往靠的是一起喝過的酒,一起打過的架。而對於我們上班族來說,這情誼大概來自一起加過的班,和一起分過的食物。

那為什麼不讓這記憶更美好一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