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市何去何從
廣域
作者:陳季冰
漫畫/謝馭飛
未來一段時間,每一個政策救市利好及其引發的反彈行情都將被視為資金止損出逃的機會,直至市場逐漸穩定下來,信心得到修複和重建。但在這個以散戶為主的市場裏,這一過程可能需要兩三個月時間,而且這還是最好的情況,前提是政府有決心和能力經受將要到來的嚴峻考驗。
對於關心中國資本市場製度建設的人士來說,監管當局近期慌亂地采取救市措施不僅是令人失望的,也是令人擔憂的。因為它很可能預示著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的一次重大挫折,即便沒有讓資本市場走了一大截回頭路,也至少大大拖延了它前進的步伐。
以證監會為代表的資本市場監管者原來已經為市場確立了一個良好的預期,即它將加快推進IPO注冊製等一係列製度建設,今後將減少事前審批和對市場的直接介入,將重點放在事中的市場秩序合規監管上。這既是“李克強經濟學”的重點——簡政放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金融改革本身的內在需要。
然而,到今年3-4月間,當行情加速度上漲並日益呈現出泡沫趨勢時,政府主管部門卻不抓住有利時機加速推進改革舉措的到位,同時及時提示風險,竟至於通過官方權威渠道發出“4000點是牛市新起點”這樣的輿論,營造出一種政府將為瘋牛背書的醺醺然的市場氛圍。這在原本就是政策市的中國股市是非常具有破壞力的。
5月份以後,證監會以一係列政策——包括新的“兩融”政策等——明顯收緊了融資融券及場外配資的規範力度,試圖通過去杠杆化來擠掉一部分股市泡沫。不幸的是,由於半年來的連續上漲,其間也未出現過任何實質性的調整,市場已積累了越來越大的內在調整要求。於是,證監會出於防範風險的初衷而采取的努力變成了直接刺破泡沫,從而讓本來有可能相對溫和的調整轉為掉頭直下。隨著越來越多強製平倉的出現,市場頃刻之間從極度亢奮轉入極度恐慌;而股指的連續下跌又導致杠杆的進一步強行削減……形成連鎖反應和惡性循環,最終釀成一次信心崩潰的股災。
一些人不無道理地指出,如果措施穩妥、力度得當,監管當局原本是有可能以更加平緩的方式逐漸擠掉股市泡沫的。
當兩周內股指暴跌1000點、市值蒸發10萬億元的股災真的發生以後,政治便迅速壓倒了市場。在中國特色的維穩體製之下,監管當局幾乎已經沒有了其他選擇,隻能重新拾起傳統的管製思維,試圖亡羊補牢,挽救危局,其中不乏大量與金融改革背道而馳的加大行政力量直接介入市場的簡單粗暴的做法。
但是,這一張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過時藥方究竟能夠對防止股災蔓延起到多大的作用呢?至少我是不抱太大信心的。短期而言,它們或許的確能夠阻止指數繼續斷崖式下跌,但沒有可能在比較短的時間裏重新凝聚市場信心。如我在前麵已經說過的,對大量散戶而言,這些救市利好隻不過提供了一個繼續出逃的機會而已。
從上個周末出台的幾項被認為是重量級的救市政策來看,無不集中於資金麵,亦即所謂“止血”或“輸血”。的確,中國股市向來就是資金推動的,但市場上從來就沒缺過錢,相反經常出現流動性泛濫,以至出現以房地產為典型代表的資產泡沫。可見有錢不代表股市表現好。
為今之計,最令人擔憂的依然是“政策市”路徑依賴的加劇和金融改革的大幅度倒退。政府該不該救市,是個理論上爭論不清楚的問題。但即便決心救市,也要在堅持市場機製的前提下展開,同時還要對救市對金融全局穩定產生的影響和它本身可能造成的新的係統性風險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能陡然逆轉去杠杆化方向,轉而用吹大泡沫的方式去阻止泡沫破裂。
因此,越是在當下這種危急關頭,監管者越需要保持定力,堅守自己的權力邊界,而不是自亂陣腳,出許多為未來資本市場的改革發展設置新的更大障礙的下策。這取決於救市的短期成效,更需要來自上層的政治決心。(作者為知名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