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唐朝盛世的好景不長,由於唐玄宗後期沉溺於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放任地方節度使胡作非為,終於導致了“安史之亂”。從此曾經輝煌於世界的大唐王朝開始走上了下坡路,物價也是一路飆升。看下麵這個記載:《舊唐書》卷114《魯靈傳》說:“靈收合殘卒,保南陽郡。為賊所圍。……偽將(武)令均等攻之,累月不能克。……靈城中食盡,煮牛皮筋角而食之。米斟至四五十千,有價無米”。被安史叛軍團團圍困的城中,米價漲到了四五萬一鬥,而且還有價無市。也就是說,就算是拿四五十兩白花花的銀子,想買一鬥米也買不到。這個價格,比起貞觀年間上漲了10000倍!比起開元年間也上漲了2600多倍。
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差別了!安史之亂以後的官方物價記錄是:公元766年,一鬥米830文錢,一匹絹為3500文;公元780年,一鬥米200文,一匹絹為3500文;公元820年左右,一鬥米50文,一匹絹為800文。再往後的米價,基本就在1000文上下徘徊了。
相當於用現在的四十元買一公斤大米,當然是很貴了。這樣的物價水平,已經是民不聊生了,正好昭示了大唐王朝正在一步步走向滅亡。
不管怎麼說,盛唐時期的物價是低廉而穩定,物產豐富、物美價廉,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的美妙和諧。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場動搖盛唐根基的暴風雨正在醞釀中……。
先知先覺的甄乾當然沒有閑著,暗中積極籌劃著安身保命大計,一車車糧食悄悄的運進了仙台村,藏在了大山深處。
不管在什麼時候,蓄意的囤積糧食都是重罪,甄乾在恒州附近有自己的糧行酒樓做掩護,這一切自然不會被人發現。
糧行、酒樓、糧油加工廠都是最好的掩護,盛唐時期的土地兼並也為甄乾提供了保護傘,幾千畝的土地一年可以產出上萬石的糧食,甄乾就像一隻辛勤的土撥鼠,不停的往洞穴中搬運糧食。
這一切當然都是在有計劃的預謀下進行,由於安史之亂前糧價過低,很少有糧行願意囤積糧食,這也為甄乾的計劃提供了便利。
雖然如此,甄乾大量暗中收購糧食,還是引起了當地糧價的波動,不得不從周邊糧食產地運輸糧食補充到鹿泉縣。
唐代土地畝產可不高,上等田產出在二石上下,下等田產出連一石都不到,平均畝產在一旦多一點,所以經常說多收了三五鬥讓農民無法生存(一石等於十鬥,而一石等於一百二十斤上下,產量在今天看來低的嚇人),這裏的三五鬥已經相當高了,並不是戲劇中的誇張說法,的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