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的重要措施有如下三個方麵:一是不用功臣;二是諸王外任和伺察;三是整頓禁軍。
應該注意到,在曆次政變中,常常是那些有功之臣權勢過大,擁立某一位親王陰謀奪權,禁衛軍常常成為他們發動政變的工具。那些功臣有特殊的地位,有號召力,能夠影響甚至動搖皇帝的地位。
唐玄宗采納了姚崇的建議,把擁立自己為帝的功臣們都一個個罷免,或調到外地任職,或解除實權,虛職架空,如郭元振、張說、劉幽求、鍾紹京、王琚、崔日用、魏知古等人,都在唐玄宗奪權的鬥爭中立過大功,先是受到重用,任為高官,但不久都或被罷職,或被外任,或被流放。
唐玄宗在位時任用的宰相,如果考察一下他們的出身,大致有兩類,一是邊帥,出將入相,這種情況後來被李林甫杜絕;二是門第不高,也沒有太多的政治資本,如張九齡、李林甫、楊國忠等,他們不可能在朝廷形成大的勢力,搞點兒小團體可以,搞成淩越於皇權的朋黨勢力都不行。
所以,盡管後來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專權自恣,還是都要討好玄宗,都要看唐玄宗的眼色行事。
李氏諸王也常常是禍亂的根源,因為隻有他們才有可能在政變中被人擁立為帝,成為對皇權的直接威脅。唐玄宗即位不久,根據姚崇的建議,命諸王外任刺史。如開元二年六月,以宋王李成器兼歧州刺史,申王李成義兼幽州刺史,豳王李守禮兼虢州刺史等。
唐玄宗把親王們的日常生活和行動置於嚴密的監督之下。這種約法三章,是非常不人道的,在這樣的製度下,身為皇室的人皆形同禁囚。至於玄宗有時親赴諸王住處,賜金分帛,都不過是掩蓋其提防猜忌心理的麵紗而已。從唐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奪位以來,唐朝一係列的宮廷政變常與北門禁軍有關係。
唐玄宗非常注意對北門禁軍的掌控。他先是重用心腹王毛仲掌管禁軍,當王毛仲權勢力過高時,又及時撤消了他的兵權,把他流放。接著任命“淳樸自儉”的陳玄禮為禁軍將領。陳玄禮對唐玄宗忠誠不二,一直到安史之亂發生,禁衛軍沒有發生過類似過去參與宮廷政變的行動。
在防範政變方麵,唐玄宗用心極細。他注意到在曆次政變中,常有僧道,即和尚、道士參與其中。這些人與朝官相勾結,而且利用宗教迷信,妄說天象吉凶,為一些人謀反篡位製造輿論,還利用他們的特殊身份出入達官貴人之家,傳遞情報和消息。
所以,他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詔書,禁止百官與僧道交往。詔書中指斥那些僧人、道士“詭托禪觀,妄陳禍福,事涉左道,深斁(敗壞)大猷(道術)”因此,“百官家不得輒容僧尼道士等,至家緣吉凶,要須設齋,皆於州縣陳牒寺觀,然後依數聽去,仍令禦史、金吾,明加捉搦。”
說的是誰家有婚喪之事,需要請和尚道士設齋念佛,必須向州縣打報告,指定人數。違犯者,禦史台和金吾衛可以隨時抓人。
在防範政變、鞏固皇權的各種措施都取得良好效果以後,唐玄宗的心裏便產生了強烈的安全感。從唐朝建立以來,還沒有發生過統兵的將軍發動叛亂的嚴重事件,沒有前車之鑒,不太容易產生後顧之憂。
不僅本朝,再回溯一下唐以前的曆史,由邊將發動叛亂成功的例子也極少,改朝換代要麼是農民戰爭,要麼是大丞相篡位,要麼是北方那些遊牧民族一窩蜂地湧進中原,而由一位邊將舉兵成功的例子幾乎沒有,這可能是他對安祿山放鬆警惕的原因之一。不光是他,宰相李林甫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才敢放手讓那些蕃將常任久戍,擁強兵保衛帝國的邊境。
這才是唐玄宗一直無條件信任安祿山的內在原因,沒有發生的事情,並不代表永遠不會發生,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玄宗才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不過已經為時已晚。
晚年唐玄宗好大喜功,內心極度膨脹,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偏偏唐玄宗選擇性的失明,可悲!可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