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的彼岸
專欄
作者:盧鏗
“新東方主義”的方向之所以有可能成為藝術風格的未來彼岸正在於她獨特的經典魅力,這種魅力來自於一個東方文明大國源遠流長的藝術創作曆史,這種魅力發端於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長年呼喚,並且這種魅力完全不遜於西方的美學思想及其成果。
何為“建築風格”?建築風格是指建築造型、功能布局和建築裝飾所具有的時代共性。建築風格是一種原則的和諧,能賦予一個時代藝術作品的生命個性。建築風格是在一段時間內流行的具有主流意義的文化思想。建築風格是一種在時空概念中存在著的文化差異。建築風格是一個時代的文化處境現象以及泛文化與跨文化的情緒感受。建築風格是民族的特征也是時代的特征。
作為不同文化時代之藝術的理學風格總需要有一個終極的彼岸,一個大致的前行方向,一個未來的演進模式。無論建築史上曾經有過多少次風格的輪回,無論藝術隨著時尚的演變而發生過怎樣的變異,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藝術風格都沒有理由迷失其本元的和自我的東西。
風格和延展的產生必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今天的中國建築藝術界和其它藝術界不能容許用西方純形式美的法則強加於中國的藝術文化,不應該在“以洋為新,以奇為上”的過度國際化和過度現代化的藝術過程中迷失自我。
在新消費主義的國際浪潮下,在城市化的高速進程中,中國不少城市的建築正在相當普遍地走向一種混亂的偏失,人們及其建築們或者追求各種各樣“之最”,或者尋覓另類獨特甚至以醜為美,或者製造超現實的夢幻場景,或者表達虛偽的威權主義,或者摹仿奢侈和浮華,或者把玩戲劇化的誇張和俗趣,或者賣弄異國的風情和營造假洋景觀。很少有人認識到,醜陋的建築是一種罪惡,不能產生情感交流的空間是失落的空間。
梁思成說:“一個東方古國的城市在建築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征,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麵都是大可痛心的。因為這事實明顯地代表著我們文化的衰落。”國際化與現代化不等於西洋化,中國的藝術當有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氣節,從而使中國文化能夠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大道運行、創造不殆。
如果風格真的有一個彼岸或者必然的流變走勢,那必定是“新東方主義”這個情歸和魂係的方向,因為唯有“民族的、新的”才可能久遠地生存和延續,才可能抵擋外來的文化入侵,才可能滿足人們普遍鍾情現代又懷思過往的心理,才可能不斷地在傳統文化的再創造中謀求發展,才可能使本土藝術之樹春色永駐,也才可能真正受到政府的支持、民眾的喜愛並且引導藝術家們為之不懈地創造。馮驥才說:“人類文化最重要的是它的多元性。多元文化的意義在於任何文化都有它獨特存在的價值。隻有自己獨有,對於對方才有價值。”世界正因為有“和而不同”才如此精彩。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文化的生存狀態積澱著一個民族過往的文化創造並且還孕育著它走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基因。“新東方主義”的方向之所以有可能成為藝術風格的未來彼岸正在於她獨特的經典魅力,這種魅力來自於一個東方文明大國源遠流長的藝術創作曆史,這種魅力發端於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長年呼喚,並且這種魅力完全不遜於西方的美學思想及其成果。
研究發現,“新東方主義”的藝術成果具有一種相當神奇的氣質,當其與古與今與中與西的各種建築藝術作品並列存在之時,她都顯得十分和諧而絕不唐突。並且,“新東方主義”還可以被表現得相當的現代和當代。這是因為在時間和空間的長年文化交融之中,“新東方主義”早就有了她先天的文化融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