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天 張軍:中國消費不足嗎?(1 / 3)

朱天 張軍:中國消費不足嗎?

權威演講

長期經濟增長的問題不是一個需求問題,而是一個供給問題,是一個國家的生產能力和效率的問題。雖然GDP在統計上可以分成消費、投資和淨出口三大塊,但GDP指的仍然是所有最終產品的價值,是生產出來的,而不是消費出來的,也不是投資出來的,更不是出口得來的。在不存在宏觀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一個國家沒有必要、也不太可能通過獨立地增加消費、投資或者出口來刺激經濟增長。

時下有一個很流行的論調,認為中國這些年的經濟增長靠的是投資和出口的拉動,而消費則嚴重不足,這樣的增長“模式”是失衡的、不可持續的,中國經濟必須從投資和出口為導向的增長模式轉變到以國內消費為主導的增長模式。說起來也許難以置信,這個流行的觀點其實是出於對經濟學理論的誤解以及對失真的統計數字的盲信。

問題的由來

在國民經濟核算中,有一種估算國內生產總值(即GDP)的統計方法,叫做支出法。根據這個方法,GDP被分成三大塊即消費(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投資(包括固定資本的形成和庫存的變化)和淨出口(出口額減去進口額),這三塊同時也構成所謂的總需求。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在2010年,這三項支出在中國GDP中的比重分別為消費47.4%(其中居民消費占GDP的33.8%)、投資48.6%、淨出口4%。在1990年,這三個比例分別是消費62.5%、投資34.9%、淨出口2.6%。

根據這些數據,中國經濟中的消費占GDP的比重在過去二十年裏有顯著下降,相應地,投資的比重則顯著上升。淨出口的比重雖然也增加了,但是絕對數字並不高。其實過去十年裏淨出口占GDP的比重平均隻有3.3%。也就是說,從總需求的角度看,內需平均占了96.7%,而(淨)外需隻占了3.3%。這個數字與大多數國家相比雖然不低,但是絕對得不出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靠外需拉動的結論,而是恰恰相反。

那麼我們的消費是不是過低了呢?縱向比較,按照官方的統計數字,我們現在的消費率比以前低了。橫向相比,全世界的消費比率約為75%,這也是西歐發達國家的比率,美國的消費率則超過85%,而亞洲國家的消費率平均約為65%,都遠遠超過我們的消費率。所以,從統計數字上看,我們的消費率確實是低的。但是這裏有兩個問題:第一,中國的消費率是不是真的如官方統計所表明的這麼低?第二,消費率低有什麼不好呢?它對經濟增長有害嗎?下麵我們首先回答第二個問題。

消費不是經濟增長的動力

消費率低是壞事嗎?低消費率的反麵就是高儲蓄率(一個國家的儲蓄率就是100減去消費率)。整個亞洲的儲蓄率達到35%,亞洲經濟也大大超過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更超過發達國家的增長速度。所以,一個國家和地區不會因為消費低儲蓄高而妨礙經濟的增長,而是相反。事實上,根據同樣的官方數字,中國從1990年到2010年的二十年間GDP每年增長達到10.45%,同期消費的年增長率達到8.64%(這些都是去除了通貨膨脹因素後的複合年增長率)。確實,我們消費的增長是慢於GDP的增長,但是消費每年8.64%的增長速度已經舉世無雙了,同期世界經濟整體消費的年增長都不到3%。另一個經濟快速增長的大國印度在過去二十年裏消費的年增長率也隻有5.8%,而且同樣略低於印度GDP 6.5%的年增長率。說起來也許有點像悖論,但是,中國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消費率(也意味著相對較高的儲蓄率)恰恰是我們實際消費水平的增長遠遠快於世界平均增長速度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經濟增長理論上看,是儲蓄及由此帶來的投資而不是消費才是落後國家通過持續的經濟增長去接近發達國家的收入水平的一個主要推動力。持續的消費水平提高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不是經濟增長的原因。很多人之所以認為消費會促進經濟增長,是因為他們混淆了短期宏觀經濟的波動問題和長期的經濟增長問題,這在宏觀經濟學裏是兩類完全不同的問題。

凱恩斯主義的總需求決定GDP的理論最多隻適用於分析短期的宏觀經濟的蕭條和複蘇。隻有當一個國家經濟不景氣,即當前的經濟增長率低於所謂的潛在增長率時,通過政策手段(如減稅、增加政府支出等)刺激消費才有可能會加快經濟增長的複蘇。不過,根據凱恩斯理論,在這個時候刺激投資和出口也會有同樣的效果,刺激消費在理論上和政策上都並不占有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