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瑞典這樣典型的福利國家相比,我國收入分配存在行業差距大、職級差別大、地區差別大、工資占GDP比重小等問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我們在分配領域的原則,但“效率優先”方麵頗有成效,“兼顧公平”卻有待實現。
改革破題
2012年10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在談到第四季度各項工作時提出,要製定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總體方案。而多位相關專家也證實,收入分配總體方案目前已經完成起草並上報國務院。
據悉,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起草工作於2004年啟動,由國家發改委具體負責,財政部、人社部、國資委等多個部委參與製定。在2010年初和2011年12月,國家發改委曾兩次將方案上報國務院,但均未獲通過。此次,醞釀8年之久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有望出台,無異於釋放出改革即將啟動的信號,也引發了各方的高度關注。
收入分配,涉及財稅製度、社保製度等諸多方麵,加上利益分配,改革的難度可想而知,盡管在“十二五”規劃中,就提出了“提低、擴中、調高”,的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思路,但要觸動既得利益群體的“奶酪”也存在相當大的難度。
此次提交的方案中,收入分配改革的框架包含建立健全職工工資的正常增長機製,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縮小城鄉收入的差距等多方麵內容。同時,對於壟斷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等,方案中也可望給出明確目標。
收入分配失衡,誰攪動了這塊“蛋糕”?長久以來,政府擠占說、勞動所得偏低說、壟斷行業收入畸高說、稅製不健全說、城鄉二元結構說、富人阻礙改革說等觀點均占據一席之地,這些原因或多或少都對分配失衡起到了作用,這也更加反映出改革的複雜程度。
盡管收入分配改革是一個宏大的體係,但公眾的“火力”仍集中於壟斷和腐敗兩大領域,不少專家也認為,破除壟斷和治理腐敗,將是收入分配改革的破題之舉。
《瞭望》新聞周刊曾載文,對我國行業平均工資作了數據統計分析,文章表示,我國不同行業職工收入差距最高或已達10倍。
數據顯示,2000年,我國行業最高人均工資水平是行業最低人均工資水平的2.63倍,到2005年增至4.88倍。而國際上公認行業間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超過3倍則需加以調控。據統計,目前,電力、電信、金融、保險、煙草等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間。“壟斷行業收入畸高是導致行業間收入差距過大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社會非議最大的誘因。”國家發改委社會學所所長楊宜勇曾這樣表示。
許多網友也表示,公務員和國企幹部收入應該更加透明化,杜絕灰色收入,治理腐敗。
歸根結底,收入分配改革的關鍵在於調整“兩個比重”,即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的比重和國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在國家、資本和勞動三個分配結構中,國家是用權力分配的,企業是用資本分配的,勞動者主要是用勞動力來分配的。改革即將開始試水,“減稅、讓利、提低”的初次分配思路,以及完善健全的再分配體係,是破除改革瓶頸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