悵望關河空吊影(2 / 2)

從散亂中重整部隊到駐紮宜興,伺機攻擊金軍,嶽飛率軍在江南作戰四個多月,無一敗績。為此,嶽飛將戰績彙總寫了《廣德捷奏》向朝廷奏報,奏狀寫道:“恭依聖旨,將帶所部人馬,邀擊金人,至廣德軍見陣,共斫到人頭一千二百一十六級,生擒到女真、漢兒王權等二十四人。並遣差兵馬,收複建康府溧陽縣,殺獲五百餘人,生擒女真、漢兒軍,偽同知溧陽縣事、渤海太師李撒八等一十二人。金人回犯常州,分遣兵馬截擊掩殺,四次見陣,擁掩入河,棄頭不斫,生擒女真萬戶、少主勃堇、漢兒李渭等一十一人。委是屢獲勝捷。謹錄奏聞,伏候敕旨。”這個階段的勝利,是嶽飛獨立指揮作戰所取得的勝利,不僅為自己贏得了聲望,而且部隊規模得以擴大,又獲得戰功,驅除韃虜的意念在嶽飛心中更加堅定。

在凱旋的途中,嶽飛意氣風發,在金沙寺牆壁上題詞:

予駐大兵宜興,沿幹王事過此。陪僧僚謁金仙,徘徊暫憩,遂擁鐵騎千餘,長驅而往。然俟立奇功,殄醜虜,複三關,迎二聖,使宋朝再振,中國安強。他時過此,得勒金石,不勝快哉!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河朔嶽飛題。

嶽飛雖為武將,但能文能武,所寫的文章別具特色。他的戎馬生涯之中,有好幾篇上書,言事論政,慷慨陳詞,與宗澤這些老帥的文章風格頗似。從這篇題記中,能讀出一個得勝歸來、意氣風發的年輕將領的內心情懷。在廣德、宜興附近與金兵的戰鬥,給嶽飛帶來了充分的自信。從靖康之變開始,金兵肆虐神州大地,宋軍與金兵相逢,敗多勝少,能否徹底擊敗金兵,能夠恢複故國,南宋君民其實內心都是疑惑的。作為一名年輕將領,是否有這種潛在的焦慮我們不得而知,但這幾個月的戰鬥給嶽飛和自己的部屬帶來了充足的信心,他由此產生了“立奇功,殄醜虜,複三關,迎二聖,使宋朝再振,中國安強”的豪邁之情,短短幾十字中,氣吞山河,慷慨動人。

類似的題壁文章,嶽飛在四五年前還有過一篇。南宋紹興元(1131),嶽飛奉旨率兵從江陰出發去江西潘陽討伐李成,途經祁門,夜憩東鬆庵,有一篇題壁文,題記曰:

餘自江陰軍提兵起發,前赴饒郡與張招討會合。崎嶇山路,殆及千裏,過祁門西約一舍餘,當途有庵一所,問其僧,曰“東鬆”。遂邀後軍王團練並幕屬隨喜焉。觀其基址,乃鑿山開地,創立廊廡,三山環聳,勢淩碧落,萬木森鬱,密掩煙甍,勝景瀟灑,實為可愛。所恨不能款曲,進程遄速,他日殄滅盜賊,凱旋回歸,複得至此,即當聊結善緣,以慰庵僧雲。紹興改元,仲春十有四日,河朔嶽飛題。

兩篇題記文章相比,這篇文章就顯得更加從容自如一些。一般在寺廟的題記文章,都會提及廟宇規模、僧眾多寡,或者簡筆勾勒一下周圍山川景致。嶽飛在祁門這篇題記文基本上中規中矩,然後就能理解題寫金沙寺題記文時,嶽飛自己內心的感情是如何激蕩。

在牆壁上題寫詩文這種體式,盛於唐朝,宋朝時這種風氣仍盛行不衰,題壁詩文雖然都是題在牆壁上,一般以題壁詩為多,所題牆壁又有寺壁、石壁、郵亭壁、殿壁、樓壁之分。這種文體多為有感而作,多是作者有所寄托。一般題壁者都會把政治抱負、誌趣愛好寫在上麵,也有發思古之幽情的。《水滸傳》中,宋江醉酒後題寫在潯陽樓上的題壁詩,就是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而這給宋江惹來殺身之禍,差點送了性命。

嶽飛的這篇題壁文,核心是要擊破金兵,恢複山河,迎回被掠走的徽宗和欽宗。這個想法在他的詩文中反複出現,《五嶽祠盟記》中,他也表達過“北逾沙漠,喋血虜廷,盡屠夷種,迎二聖歸京闕”的誌願。然而,軍事鬥爭是政治鬥爭的延伸,嶽飛當時年輕,一心想著隻要軍事上獲得勝利,就能完成這個誌願,此後嶽飛與金兵激戰上百次都能取得勝利。但嶽飛當時年紀尚輕,對於世路艱險和人心叵測都認識不深,他所期待的擊破韃虜,宋高宗是樂意的,但迎回二聖則使宋高宗頗為忌憚。而這一點正好導致了嶽飛被陷害而殺戮的千古遺憾。

嶽飛是南宋抗金鬥爭中的名將,戎馬一生,大部分時間在戰馬上度過,雖然能文,終歸不如朝臣和文士們有時間經營文字、選詞煉句。他的文集中有數篇題壁文,都是他在戰爭間隙所做,這些文字雖然不如他的《滿江紅》廣為人知,但能夠及時記錄嶽飛當時的心情,且文辭簡潔有力,氣勢雄闊,都是值得一讀的精美小品。

嶽武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