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三)(2 / 2)

(6)梁祝傳說產生於晉朝。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誌》。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誌》作了文學性渲染,可見其大致輪廓:“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塚。”

(7)現存較早、也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寧波)知府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文中說梁山伯生於公元352年農曆三月初一,死於373年農曆八月十六,終年21歲,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廟(又名“義忠王廟”)修建於397年。如記載可靠,“梁祝傳說”當產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這20多年內,完全形成則在宋代到清末。此後比較重要的文獻記載,還有明代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傳》,後者出現了化蝶的結局。

(8)1997年7月,寧波的梁山伯廟出土一座晉代墓葬,墓的位置、規格和隨葬器物與誌書記載的梁山伯鄞縣縣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認為是可信的實物資料。

(9)20世紀50年代,著名作家張恨水在創作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時,曾根據民間傳說,考證出10處起源地:浙江寧波、江蘇宜興、山東曲阜、甘肅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間、山東嘉祥、江蘇江都、山西蒲州、江蘇蘇州。

(10)有關梁祝的古跡,目前已發現17處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專家普遍認為,梁祝讀書處是受梁祝傳說的影響後形成的,不能反證其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