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感召之力

決策箴言

作者:韓方明

中國正在崛起。無論是在政治影響力、經濟競爭力、形象親和力和道義感召力等方麵,都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

中國經濟總量已是全球第二,或許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債主。可現在為什麼還是被普遍認為是一個“二等國家”?金錢的數量能不能代表中國的實力?

許多人認為:金錢的多寡不是國家強弱的唯一象征。而道德感召力的深厚才是一個國家永遠雄踞於世界的力量源泉。

古人雲:“道德不厚者,不可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煩大臣”。道德感召力是和諧社會的基石,既是維國之力、興邦之力、安民之力,同時也是成功之力、共生之力。

在英國的丘吉爾莊園,書寫著丘吉爾的一句名言:“一個偉大的國度,一定也是一個道德的國度”。一個國家的道德感召力不僅要飛揚於外,更重要的是要將這種感召力透達民心,美譽於內,能夠促使民眾對政府所製定的政策和製度,傾心尊重和遵守,並為之自豪和驕傲。

道德感召力是化解社會矛盾甚至國際矛盾的潤滑劑。在國家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凸顯,民眾維護自身利益的意識增強,利益訴求增多。政府盡管在竭盡全力推動社會各項事業前進,但民眾理所應當地對政府要求和期待更高。

短板理論告訴我們,一個組織是否強大,關鍵是看他最缺陷的地方並且是否有彌補的方法。一個社會的民眾對政府的評價,不僅要看它做了多少好事,而且也要看它做得最糟糕的那些事。“一美遮百醜”的做法最終都是站不住腳的,若期冀“以鈔票換選票”,更是行不通的。

1840年的中國GDP是大英帝國的六倍,天下第一,但中國社會卻開始走下坡路。如今盡管中國的經濟總量成為天下第二,但人均收入仍低於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水平。

歸根結底,道德應落實到民眾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和價值判斷之中,而不是停留在標語和口號上麵。

要讓中國成為一個受國際社會尊重的大國,中國的各級政府就要把自己錘煉成為德高望重、深受國內民眾尊重和信賴的政府。

不論對內對外,政府的決策者、執政者們都要凸顯出高超的道德感召力。在國際關係中,中國不應扮演張揚的強勢角色,不能因為暫時在經濟總量上占據優勢而擺出趾高氣昂的姿態;在國內,對待民眾更不能耍強勢政府要員的威風。要以人為本,敬畏人民,最大限度、最大範圍地實施民主,傾聽全社會各階層人民的利益訴求,平衡各種關係,調動一切積極的力量,達成新的適應中國目前發展階段的改革共識,讓人們過得幸福,過得體麵,活得尊嚴、活得快樂。

(作者:全國政協外委會副主任、外交與國際關係智庫察哈爾學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