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2 / 2)

少年時憑借一身過人的文學才華,中進士第,被封為大樂丞,滿以為自此可以大展宏圖,施展抱負,不想突如其來的考驗讓王維一落千丈,堂堂有誌文士被擢為右拾遺。在政治環境日趨黑暗的背景之下,讓王維越發感到宦海無常,世事難料,一身才氣終將荒廢在這茫茫濁氣中。

仕途浮沉往複,王維始終鬱鬱寡歡,迷失了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想曾經的雄心壯誌,如今已成過眼雲煙,一麵是田園歸隱的欣然自得,一邊是留戀爵祿的浮華光祿,於是隻能在半官半隱之中猶疑著,糾結著,在佛教信仰中摸索生命的航向。

隨後“安史之亂”的爆發,王維的命運開始隨著國家的命運波轉起伏,先是為叛軍所俘獲,署以偽官。“安史之亂”被平息後,正巧朝廷將受偽職者按等定罪,曆經種種波折,終累遷至尚書右丞。那一首首描摹山青水秀之作,心境曠達之詩,是對這段歲月最好的回應。

在王維的眼中,他可以真正認識到何為虛無,何為真實,可以從庸常的人生中發現生命的厚度和質感,這正是所謂的“生命的傳奇”。對待生活的泰然自得,對待苦難的樂觀曠達,對待現實的從容不迫,詩歌的字裏行間流淌的正是一靜謐空靈的禪意境界。

因這獨特的寫景狀物之才以及再現內心世界的手法,使得王維在盛唐詩壇中占據著不可抹殺的重要地位。生活如爐,而詩情、畫意、禪理都是這爐中之物,在生活的曆練之下,詩與畫與禪熔鑄一爐。對大自然的招手、他於無情處見有情,於苦澀中開出鮮妍的花來。

(三)

曾經一腔政治抱負,希望學有所用,誌能成酬,然而現實的風雨讓他不得不退步,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一切美好都將被悲傷替代,在詩人心中,“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畫意詩情足以消解現實的苦悶。

不如把一切看作一種上天的賜予。如果沒有這般風雨洗禮,也不會讓王維心神領會,體悟頗深;如果沒有豐富多彩的人生經驗,也不會讓他創作出如此詩摻禪理的大家之作,不會在詩藝中榮獲後世如此高的評價。

人生本是一場充滿了不確定的旅程,正是這種不確定使得生命更加迷人,在無法阻擋的陰晴風雨麵前,不如讓我們把這些當作生活賜予的驚喜,換另一種眼光看到世事風雲,坦然接受,寵辱不驚。

其實細細品味起來,生命的美並非來自於外物,而是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態度和方式。智者曾說,心有所想,目有所見。一個內心充滿著黑暗的人,看世間萬物皆是滿目的醃臢瘡痍;一個內心充滿光明的人,會從庸常的生活中看到不同精彩和美麗。

打開心扉,讓陽光灑滿心靈的幾案;拂拭灰塵,用微笑迎接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