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2 / 2)

當滿麵風霜的詞人登高望遠,滿目鬱鬱蒼蒼,一彎清江從遙遠的歲月長河中汩汩流出,曆經無數春秋輪回的苦痛,來到詞人麵前,輕聲低語。詞人聽懂了,這彎清江經過北方的故國,它的輕吟淺唱帶著鄉音的味道。“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方的長安如今是哪般模樣,詞人無從所知。江晚山深,繁華落盡,鷓鴣悲鳴,青山遮住了他遠望的目光,卻終究遮不住曆史長河的流去。

長河從何時流,又終將歸往何處,詞人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在這漫長的時代長河中,大秦滅了,始皇長生夢碎;武帝崛起,終歸一抔黃土。百年盛世,大唐毀於“安史之亂”,從此寂然,徒留無數文人墨客憑吊哀婉;北宋昌盛太平,結局卻是一留千古的靖康之恥。這些不可更迭的事實,在詞人嚐盡世事輪回的苦澀與無奈後,終究看透。

(三)

有些路注定一個人走有所獲,有些事注定要自己經曆才有所得。詞人目睹風雨飄搖中苟且偷安的朝廷,走過滿目瘡痍的土地,體味著世間百態的炎涼變化,他站在鬱孤台上,望著流去的清江,感慨萬千。一曲《菩薩蠻》不僅祭奠了曾經北宋的榮耀與輝煌,傾訴著內心壯誌難酬的悲憤,還告慰著逝去的英烈與同胞,更警醒著更多“南宋”溫柔鄉中偷安之人。

在詞人筆下,青山遮不住滿目憂傷,掩不住對故土的魂牽夢繞。過去已成定局,注定任人評說。現在,一己之力無力改變,力圖恢複國家統一卻隻剩滿腔報國遺恨;未來,不可掌控,卻仍有跡可循——南宋偷安,終將覆滅。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時空的節點在詞人的筆下連成一體。

現在的今生就是未來的過去;現在的未來就是未來的現在;現在的過去就是過去的現在;所謂“與之前世因,今生受著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三世因果皆如此。“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六朝的繁華哪裏去了?當時的權貴而今安在?險要的山川形勢並沒有為六朝的長治久安提供保障;縱使他有一腔熱血和出色的才幹,奈何朝廷消極冷漠,國家興亡,原當取決於人事因果!望眼整個宋朝曆史,北宋覆滅,南宋偏居一隅,究其原因,也不過是因果循環而已。

而詞人,像傳唱的老者,以筆為口,以字為調,看透繁華後的落寞,悟今人世的滄桑,向後人書寫一幕幕興亡交替的悲喜曲譜。也許,在以後的某個時刻,當某件事觸及曾經的傷痛與記憶,詞人仍會心湖微瀾,但微瀾過後,更多的是一份平平常常的心緒。正所謂悲傷後,淡看風雲,隨緣聚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