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2 / 2)

當年去京至蘇時,親友紛紛相勸:“兄弟在京,不以義相就,以盡友悌之道,獨羈外數千裏,自取愁苦。”(《答韓持國書》)對此勸言,蘇舜欽隻作微微一笑,放手曾有的榮華利祿,毅然拋卻浮世虛名,寄情於美麗而寧靜的江南勝地以求靈魂的自由解脫。

仕途受挫後的自我表白十分感人,字裏行間中流露出的雄心不已和錚錚鐵骨的激昂慷慨讓人唏噓,其間也不乏知音難覓,伯樂難尋的苦悶寂寥。而這些消極的情緒又被一種更為灑脫超然的人生境界所代替,冷暖無情的摧殘不再是羈絆他心靈的枷鎖,而是化作生命經驗中的一種自我修煉,自我升華。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對於仕途失意的蘇舜欽來說,並不意味著從此人生一切失意。禍兮,福兮,人生的真諦在生命價值的不斷展現之中,在山水自然的凝目下,他於孤獨的審美中找到了另一種精彩。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而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山水放歌,明月相伴,這份放達樂觀的心境才是無窮無價的永恒景色。

(三)

萬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羈苦俗人輕。滄浪亭畔,蘇州美景在青草幽花江盡顯風情,風雨清潮,皆有閑情逸致。相比之下,掙紮於宦海中的人們卻被浮沉的身事所絆,為疲憊的路途所消磨。

然而,看透得失榮辱的蘇舜欽卻不再為秉執的妄念所累,縱然天地間,灑脫地享受生命的斑斕色彩。對人生至境的追求終其是對生命自由的追求,每一次自由的出發並非執著於結果的必然,而是始終懷抱著希望,享受過程中的每一縷風景。

春陰垂野,幽花一樹,駕一葉扁舟,在水天之間共流,豪邁之間,頗有蘇州的自然清新之氣。曠達自得的豪放不羈,遠離塵囂而追求自由,萬川歸海,終有所歸宿。飄忽於浩渺滄溟,忽從這孤獨寂寥之間品悟出人生的真諦:自由的真實,本性的皈依。

人生有限,天命無常。重重憂患背後體現出詩人對寧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若想解脫人間的煩惱勞苦,需要靈魂的自我修行,清幽空靈中充滿的灑脫曠遠的意蘊。而這並不意味著自此消極懈怠。隻是不想讓塵世風雲中進退亦憂的兩難淪為命運的奴隸。

妄念負累,現世中的我們往往糾結於轉瞬即逝的名利功勞卻舍棄了最重要的自由和歡樂。自由非金錢能買,隻有在心靈中才能培育出肥沃的土壤——樂觀和曠達的心態才能明晰生命的航向。

路上的行人哪,切莫讓繁華浮塵迷失了雙眼,無法把握靈魂的方向,切莫停下探尋的腳步,忽視內心真正所親近的美景。靜下心來,捫心自問,才可劃出最美的人生弧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