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行人欲問前朝事,翁仲無言對夕陽(2 / 2)

青山不老,隻因看盡炎涼世態;佐酒笑語,仍不能釋去心頭重負。即便江水淘盡,煙波渺渺,卻總有一些沉澱為永恒。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在曆史的長河裏如白駒過隙,在這瞬間的人生裏,美好的東西實在太多,人們希望得到的更多。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放棄的過程,有得必有失。孫友篪以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歲月,看淡一切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以一顆純淨的靈魂去認真對待生活。誰人不經過失去,隻因得到過。心靈需要空間,伯諧為自己的心靈營造了一座山峰,種上了蒼鬆與翠竹,“行看水流去,坐期雲飛還”。

“野水空山拜墓堂”一句流露出來的閑情與陶淵明《歸園田居》相像,青山斜陽,色澤鮮明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有帶有肅穆感。這一份高遠幽然的意趣充滿了整首詩,《過程學士墓》也許就是在這份任性放達的人生態度中悄然而出的。

“行人欲問前朝事,翁仲無言對夕陽”的豁達心態不是誰都能達到的。這是一種大徹大悟和放浪不羈的結合。無言對夕陽也許就是他自身的寫照吧。

世界很廣闊,人心多複雜,看透了,舍棄了,其實天地一片清澈,何來言語的囉唆。眼前的得失如同雲煙一般,縹緲無緒,身後的是是非非又能如何,也許隻有日月最能明了。

(三)

看人來人往,繁華熱鬧中似乎帶著一點沉重,不同的人為不同的事忙碌,曆史被牽引著向前。在曆史之眼裏,死亡被看得很淡,就像一根長長的線,拉著命運向前,看得見花開花落,瞧得出誰是誰非,紛亂嘈雜。

可是繁華落幕,在終究不過是“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的曆史長河中,詩人就像水麵騰起的浪花,想奮力衝出束縛,卻隻能化為一灘泡沫。也許是因為看透了輪回的反複,也許是因為不願向命運妥協,他們舍棄繁華,走向空山,接觸自然,在那裏尋求一份屬於自己的世界。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淡望天外雲卷雲舒。失去了喧嘩,便能收獲寧靜。人的一生短暫而又漫長,李白失去了仕途的坦蕩,卻尋到了山間的愜意;蒲鬆齡如果不舍棄功名,如何悟得人妖間的唯美。擁有這分從容,行走山水之間。放浪形骸之外,俯仰之間,宇宙之大,盡在心間。

有得有失,隻有看淡,才能超越於得失之上,人生就會天高地闊。優雅的人生,是一種平和的心態,需要一種平淡的生活,才能滋養出從容和恬淡。守拙以清心,淡然而淺笑。

春去秋來,人生幾經周轉。往事成煙,揮一揮衣袖,等一陣清風撲麵。

看燈火輝煌,花紅酒綠,演繹著一場場繁華,或喜或悲。繁華落幕,你我終歸為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