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詭異的時間(2 / 2)

“不可能!”李芸熙叫道。

朱兵看她一眼,再次拿起作業本和那幅畫,看了又看,最後笑嗬嗬地說:“我堅持剛才的判斷,這幅畫是2014年畫的,沒錯。”

“難道,不是一個人畫的?”李芸熙喃喃自語。

“肯定是一個人畫的,從用筆習慣,輕重等來看,是一個人。雖然畫風有所變化,但一定是同一個人,隻不過這個人隨著年歲的增長,筆法更成熟有力了,還有一些,似乎還有一些憤怒在裏邊。這是我的揣測了。”

不知為什麼,李芸熙一臉的不可置信,呆坐在那裏。沉默了許久。

走出老茶館的時候,李芸熙對沈和說:“一個已經死去的人,怎麼還能畫畫呢?”她臉上帶著奇怪的表情,發出奇怪的笑聲,“他是穿越到未來畫的畫嗎?”

沈和沒有說話,陷入了沉思。

沈和又吃了一次藥。一些事情在時間久了之後就會逐漸變成習慣。

他有時候會思考,藥物作用下的超記憶力和後天技術練成的記憶力是否同質,如果在藥物作用期間采用技術練習,藥效過後,記憶力是否能留下來,或者衰減的不那麼厲害。

他看到有人介紹豐子愷先生的“二十二遍讀書法”。這二十二遍不是一氣完成,而是分四天進行的。第一天讀十遍,第二、三天各讀五遍,第四天讀兩遍。這就是分布識記法。

心理學家沙爾達科夫曾做過這樣的測試:分別讓兩組學生識記同一詩篇,一組采用集中識記的方法,即集中在一個時間內,將識記的材料反複學習,直到記熟為止;另一組采用分布識記的方法,在三天內,每天隻讀一遍,最後記熟。測試的結果發現,分布識記比集中識記的方法好。

可是他不能對所有的在藥物期間秒記的信息都采用這種練習法,這個的工作量實在太大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隻能撿緊要的,所以他對小提琴課非常認真,期望自己能真正掌握一門技能,以後可以討生活的一種技能,好歹一技傍身,不會餓死。

他也就這個疑問向陳世昌尋求解答,陳世昌避重就輕地給他洗了一次腦,讓他根本不用考慮這種完全沒用的問題,他的藥片是世界上最好最先進的,副作用會不斷減輕,就跟吃維生素片一樣正常。

最後陳世昌這樣對沈和說:“真理是不為多數人所理解的,不要怕跟大多數人不一樣。曆史是由少數人推動的,大多數人的存在隻是為了作為那些天才的布景。”

沈和思量著如果教授在廣場上做個演講的話,會不會被人打死。

自接手了銷售三部的工作,沈和慢慢發現這真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原來,上一年為了衝業績,三部把今年年初的量提前了,挪到了去年年底,並算進了去年的業績。許多今年的收款也被充進去年的報表,於是造成今年的業績以及收款有一個大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