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風度
文/榮楠楠
“歐洲九寨溝”: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美景
凡是到過普利特維采湖群的人,都會忍不住驚歎:大自然到底使用了怎樣的鬼斧神工,才創造出來這麼純淨而絢爛的美麗?關於這16個湖的形成,當地有一個傳說:一場持續了幾個月的罕見大旱,降臨在普利特維采,甚至連一向儲水豐富的河流也幹涸了。百姓、莊稼、牲畜、草木都急需雨露的滋潤。當天後和她的隨從出現在山穀上空時,百姓便苦苦哀求天後降雨。出於憐憫,天後答應了百姓的請求,隨後雷聲大作,甘露傾盆而降,萬物複蘇……最後,降雨不斷地彙聚起來,最終形成了“十六湖”。
傳說終歸隻是傳說。普利特維采湖群當然不可能是一夜之間形成的。事實上,它的形成過程非常漫長,經過了上億年的地質演化。這一難以言表、美不勝收的景色,全都要歸功於喀斯特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克羅地亞正是“喀斯特”一詞的發源地,最初,這個詞是指高原上那些岩石裸露的地方,後來才逐漸變成了全球通用的地質術語。
簡單的說,喀斯特地貌就是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所形成的地貌。這種地貌在地球上並不少見,比如人們熟知的雲南石林、桂林山水,以及溶洞中的石筍和鍾乳石,都是典型的喀斯特景觀。
在普利特維采湖群,地麵上的喀斯特作用並不明顯,因此難以見到石林或峰林等景觀。但是在地下,溶蝕作用進行得異常劇烈:富含碳酸氫鈣的地下水湧出地表,在發生了一係列的化學反應後,碳酸鈣沉澱下來,並逐漸形成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圍堤。隨後,富含礦物質的湖水經過上萬年的反複衝刷、溶解,將圍堤雕琢出無數的洞穴、河流和瀑布,畫出了峽穀間色彩絢麗的地質奇觀。
由於“十六湖”地區人煙稀少,其豐富的自然資源保存完好,給這裏的動植物提供了優越的生存環境。峽穀中,除了常見的鳥類,還有獐、熊、狼、野豬和山貓等野生動物。在湖區,隻要水流平靜的地方便可看到密集的鱒魚群。此外,還有草魚、鯽魚等魚類,和湖麵的野鴨等水禽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