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蹺蹺板”
卷首語
中國經濟改革,波瀾壯闊,跌宕起伏,她對世界產生的影響,足可以載入史冊。
中國改革開放僅僅30多年,就走過了西方幾百年的曆程。無論,囫圇吞棗還是著實取得了真經,中國的GDP已經是世界第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沒有人會否認,21世紀,中國已經登上了世界經濟的舞台。
但中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幾十年來,中國經濟有一個現象,每當經濟出現下行壓力,救市的呼聲就會高漲,寬鬆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會出台,投資熱潮就會伴隨而來,經濟就會受到刺激,“呼呼地”向前發展,一輪行情就會大張旗鼓地展開;當經濟受到高度刺激高速發展之時,各種經濟現象就會顯現出過熱的跡象,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就會接踵而至,盲目發展、無序發展就會蔓延,宏觀調控的序幕也就要拉開了;許多地方政府和企業又將栽倒在宏觀調控的槍口下。周而複始,樂此不疲。
當前,受國際國內經濟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減緩。市場又是“救”聲一片。是重走刺激的老路,還是咬定青山不放鬆,堅持走轉方式、調結構的新路?
我們欣喜地看到,本屆政府發展思路清晰,發展理念堅定,發展目標明確。更對經濟的發展規律有清醒科學的認識。
李克強總理在日前召開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上談到,上半年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而且穩中有進,同時也麵臨錯綜複雜的形勢。但總體上,我國經濟運行平穩並處在合理區間。
所謂合理區間,就是有一個“下限”和一個“上限”。“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就是防通脹。今年的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7.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是3.5%左右。這就是當前經濟運行的“下限”和“上限”。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經曆了較長時間的快速增長,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人們似乎習慣了這樣的高增長。但是,相關研究顯示,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將會下一個較大台階,進入由高速增長階段到中速增長階段的轉換期。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是客觀規律,同時經濟體量已經很大,與五年前、十年前相比,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的數量是不一樣的,實現難度也明顯不同。
正視這樣一個規律和現實,確定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是新一屆政府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的內在要求,也是其外在體現之一。這既有效鼓舞了市場信心,也修正了國外一些機構對中國經濟政策的誤讀。
李克強總理強調,當經濟運行逼近“下限”的時候,我們有多種手段可以在短期內把經濟增長推高,但不能這麼做,不能靠政府搞短期刺激,搞更大規模的赤字,同時也沒有更多條件實行寬鬆貨幣政策。還是要更多地發揮調結構、促改革對穩增長的促進作用,否則不僅不能持續,還會留下後遺症。而調結構、促改革措施中有很多也是可以穩增長的。
當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的區間之內,宏觀經濟政策的主線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點還是調整經濟結構,主推的就是釋放改革紅利,更多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和自我調節的作用,不斷增強市場活力和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與後勁,促進經濟實現持續健康發展,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