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生於安西都護府管轄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共和國托克馬克)一個富商家庭。五歲時隨父遷居到綿州彰明(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李白青少年時代是在家裏度過的,他飽覽群書,還曾習劍。二十五歲時出蜀,遊曆了大半個中國。後於天寶元年進京,經人推薦,被玄宗召為待詔翰林,一舉而至卿相。後被讒遭疏,不得不離開宮廷,開始平生的第二次漫遊。其間盤桓梁宋、往返東魯;南遊吳越、北至燕趙。安史之亂爆發後,加入永王李磷幕府,卷入皇室內部權力之爭,後以從磷罪被判長流夜郎,後因大赦而獲釋。晚年以六十一歲的老邁之身前往李光弼率領的大軍請纓,無奈半道病還,第二年就死於宣州。李白一生寫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名作,現存詩約一千首,文約七十餘篇。

李白的詩激情豪放,融會了屈原和莊子的汪洋恣肆的藝術氣概。體現了李白詩歌的最高藝術成就的是他的樂府詩。現在李白的樂府詩共一百四十九首。他的樂府詩擴大了樂府舊題的內容和題材,並沿著原來的主題、氣象作出了巨大的發展,從而使後來人很難在這一舊題內超越他的水準。

李白的詩歌以大膽的想像與誇張創造出了神奇莫測的藝術境界。因為詩人感情奔放,愛憎的情緒又十分強烈,隻有借助於這種與現實生活完全不同的比喻及幻想,才能描述和抒發他心中的激情。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白發三千丈”這樣驚世駭俗的詩句,產生了強烈、生動,真切的藝術感染力,表現了詩人激越的情緒。

李白的詩歌往往起句突兀,在開端就以驚人的語句、先聲奪人。例如《蜀道難》中的“噫嚱,危乎高哉”,就是鑿空發出連聲的驚歎,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又如《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雲》,一開始就發出激憤的呼喊:“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一下子就把讀者引入一種難於排遣的煩惱之中。詩人在詩中還融貫了自己的浪漫主義激情,他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對自然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讚歎,借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

李白還善於把想像、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透過綺麗峭拔的山水景物,仿佛可以看見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笑傲淩滄州”的高大形象。李白常常在現實的描寫中,忽然插入自己想像的世界,想借此擺脫現實生活的羈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李白絕句現存共九十三首,其中五言四十八首,七言四十五首,其辭明朗,其韻優美,其情深摯,其境含蓄,其味深長,曆來被認為“冠絕古今”。也是曆來唐詩選本所選五、七言絕句最多的—個作家。

李白的詩雄奇奔放,氣勢磅礴、變化莫測,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李太白集》共三十卷,除少量文賦銘文外,大多為詩歌。李白的詩歌為我們描繪了盛唐時期絢麗多姿的生活麵貌和昂揚奮進的時代精神。他的詩歌內容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麵:

讚美當時長安的壯觀雄偉的氣象,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如在《長歌行》中,李白借草木欣欣向榮的樣子抒發了自己的心境:“桃李得日開,榮華照當年。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枯枝無醜葉,涸水吐清泉。”萬物得時,詩人也從蓬勃的春意中受到鼓舞,產生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桃李務青春,誰能貰白日?金石猶銷鑠,風霜無久質”。全詩充滿了奮發向上的精神。

無情地揭露和鞭撻唐代醜惡的一麵。在《古風》(二)中,李白用一連串的隱晦的詞句——“浮雲隔兩曜,萬象昏陰霏。蕭蕭長門宮,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實,天霜降嚴威”,諷刺唐玄宗在一天之內殺死自己三個兒子,表現了當時宮廷中權力之爭的殘酷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