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次爭搶玩具引發的思考(1 / 3)

一次爭搶玩具引發的思考

幼教天地

作者:唐黎明

摘 要: 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能力——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幼兒分享品質的形成,是一個從認識到行為並逐漸內化的過程,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次次的爭搶行為,正是幼兒自我中心的外在表現,他們往往不知道如何關心別人,共同生活,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活動、教學活動中,通過榜樣、移情等手段,幫助幼兒體驗分享謙讓;通過家園互動,改善家長處理問題的技巧,進一步增強幼兒的分享意識。

關鍵詞: 爭搶玩具 幼兒教育 分享謙讓今天我觀察的重點是早晨的桌麵遊戲,每桌最先來的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積木進行活動,後來孩子陸陸續續來了,常規就有些混亂了,大家隨意走動,到處看每桌的玩具,隻有一些小朋友知道搭積木時保持安靜,搭一些好玩的東西。正當我和這幫孩子搭積木時,突然聽見一陣爭吵聲:“這是我的積木,你不能拿。”聞聲一看,原來是樂樂,他正在搶旁邊貝貝手裏的玩具,硬說他手裏拿的是他的,貝貝本來也不是容易受欺負的孩子,不甘示弱,不肯給他,所以就上演了一幕搶積木的場景。

從今天爭搶的現象可以看出:樂樂是一個表現“自我中心”較明顯的孩子,後來從別人口中了解,由於在家裏,該幼兒想要的東西都能得到,因此就讓他以為隻要是自己想要的,都會屬於自己。在家都是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正因為寵愛有加,致使現在的孩子都比較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謙讓,更不會與人交往、協商,才出現今天爭搶積木的現象。其實這類現象的發生已不再是小部分人,而是班裏大部分幼兒都這樣,一旦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會采用爭搶的手段解決,一方麵是由於家庭因素,讓幼兒覺得隻要自己想要,都能得到,另一方麵基於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還不懂得怎樣與人交往,遇到問題就會用自己的方式解決。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或者是家裏的老二,家長往往溺愛,從而使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隻會享受家人的關懷、照顧,不知道關心別人,也沒有分享的意識。這樣的不良行為顯然是不利於幼兒健康成長的,老師應該怎樣幫助幼兒改正自私、霸道的不良習慣呢?

麵對今天的爭搶積木現象,我應該放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可以通過教學活動,讓幼兒知道爭搶東西是不好的,應該學會謙讓,同時應該與家長及時溝通,讓家長在家裏不因為溺愛而導致幼兒的一些攻擊性行為,這是不利於幼兒成長的。有了家園共同的努力,相信孩子的這種自私、自利的習慣一定會得到改變。

一、日常隨機教育,引導幼兒學會謙讓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對待生活、對待周圍人的態度會對幼兒產生影響。教師要把幼兒當做自己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要事實處處引導幼兒愛同伴愛幼兒。因此在平時,我們處處做有心人,常常有意識地把自己看到的或聽到的一些較有意義的事講給幼兒聽,讓他們一起快樂、一起憂傷,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感分享。如引導幼兒把自己好吃的食品、好玩的玩具與同伴一起分享,讓幼兒體驗到大家一起分享玩具、食品的愉快心情,讓幼兒逐漸改變“自我中心”的狀態。當自己有了快樂體驗時,要以分享的形式講給幼兒聽;當看到幼兒正在玩玩具時,可有意識地走過去對幼兒說:“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或者說:“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給我一些?”待幼兒體驗到分享帶來的樂趣後,幼兒便會自覺產生分享的動機,模仿老師發出類似的行為。慢慢地,幼兒會把家中發生的一些高興的事、傷心的事,甚至會把晚上做的夢講給大家聽,讓大家一起感受體驗其當時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