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是否看懂了喬家大院的深意?(1 / 1)

你是否看懂了喬家大院的深意?

楊柏專欄·經濟茶座

作者:楊柏

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熱播過去已有些年頭了。而前不久,我到國家領導人與外賓舉行活動的地方釣魚台國賓館5號樓,卻重新看到《喬家大院》的視頻,是因為參與企業家、經濟學家郭凡生一場演講,他用剪出來的《喬家大院》碎片,借此舉行“股改天下”的演講,從邏輯上支持自己的理論,以達到語言上的生動表達。

說起郭凡生,對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貴州乃至中國西部反貧困理論的中青年學者絕不陌生。我就是在1986年12月在貴陽金橋飯店采訪了他並閱讀了《擺脫貧困的思考》,了解了他“反梯度理論”的。當年我即寫了《西部的覺醒意識》一文,發表在《現代青年報》上,據說得到了時任團中央領導的肯定。

計劃經濟體製下,中國東西經濟的差異,其原理存在著一個不易被覺察的“價值轉移”秘密。出於對舊體製的批判與思考,郭凡生從經濟學角度還原了東西部關係在結構上存在的價格並不反應價值的不平等。西部的一些資源類階段產品被以命令經濟的方式調走,到東部加工後實現了高倍的溢價增值。比如鋼鐵,羊毛,棉花等等。比如,內蒙當時年產鋼150萬噸,國家以700元一噸調走,而此時的市場價是每噸1200--1500元。人們批評西部落後,但卻很少了解與明白舊體製的如此轉移原理。於是內蒙開始啟動改革開放:引進先進技術生產線與經營管理,在一些產業突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比如羊毛與製成品行業,內蒙主動與國際著名企業聯盟,走了貼牌和自創品牌路線,成就了產業奇跡。盡管,當時這引起了“羊毛大戰”,但客觀上也推動了東部企業的產品與產業技術,甚至區域經濟的升級。對整個國家而言,西部多了生財之路,我國區域經濟結構在擺脫體製束縛的競爭新格局中,得到了互動發展。蛋糕做大了。它說明沒有絕對的富或窮,西部落後地區選對了發展戰略,就存在跨越發展的可能性。

其實,比區域經濟板塊更大的“價值轉移”,存在於我國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中。現在的年輕人,大概已經沒多少人知道計劃經濟體製的“剪刀差”政策了。但剪刀差的曆史作用在於,給中國的工業化與現代化積累了7000-8000億資金,同時也決定了中國改革的突破口是農業的包產到戶。現在回頭看,若幹年後上升到法律,被製度鎖定的土地承包,實質是承認農民的土地所有權(耕者有其田),在這種產權清晰的基礎上,實現了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剩餘索取權,避免了不合理體製對人的積極性的毀滅性打擊。總結這場改革,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一包就靈”。靈在何處?製度供應與變革,尊重了人性,消除了發展窒息,全中國有飯吃了。消除貧困與不平等,似乎在於尊重人性。農村改革的成功,給城市改革與企業改革提供了探索的方向與領域。20世紀90年代末,我們到昆明開國企改革研討會,意外發現當時雲南改革有一個“工者有其股”的思路。轉型期的實踐證明,“工者有其股”製度安排在操作上具有非常大的複雜性。

郭凡生更多地選擇在家族企業、民營私營企業探索建構共享製,努力實現“商者有其股”的激勵製度,具有積極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早年他在內蒙搞研究時,即對中國晉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晉商成功的秘密在於“銀股”“身股”的製度安排。作為一個經濟組織的合理建構,“銀股”“身股”實際是中國式對企業資本和人力資源(勞資矛盾)的股權化處理,它承認了利潤實現過程中,資本要素與人的作為,均具有合理合法的獲益(分紅)權利。郭凡生設立了一個書苑,專題進行這種中國式製度建構與現代期權激勵理論研究,努力通過思想市場服務的方法,為有需求的企業提供股改激勵方案與追蹤服務。

經濟學界曾私下討論,“銀股”“身股”是一種民間說法,它是晉商的創造,是曾經被切斷又被忽視的本土經濟學的一項創新。它的合理性,存在與體現在對那些對有貢獻的打工夥計的承認和給定他們的利益之中。於是它成了晉商的基石,給我們提供了智慧和啟示。今天探索它,或許能幫我們解開委托代理關係的死結,再造企業基因,為共享製企業找到與趨近合理切割各方利益方程式的臨界點。

探索微觀企業股權改革,具有緩解分配不公,為如今弱增長的經濟提供澎湃動力的宏觀意義。一個關鍵還在於它使我們回到常識,去觀察與研究今天的經濟問題。於是一個感想姍姍來遲:看了《喬家大院》,你是否看懂了喬家大院的深意?(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