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老幹部(1 / 1)

李老幹部

隨筆雜談

作者:吳寶三

李老幹部,本名李成發,16歲跟隨父輩徒步從東北赴延安參加革命,在毛澤東身邊當過警衛員,曾任中央機關供給處副處長。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下派黑龍江省國有林區一個大型企業擔任副廠長。

從中央調來一位行政13級的大幹部,在小興安嶺密林深處的林產化工廠,不啻爆炸了一顆原子彈。這個廠是由波蘭援建的,有一棟專家樓,而他不住洋樓住宿舍,他說喜歡和工人師傅在一塊兒聊天。這位兩鬢斑白的老者,每天背著手低著頭,東也看看,西也看看,這也問問,那也問問,沒幾天把偌大的工廠走了個遍。廠裏有一台華沙牌小轎車,還有一台小越野車,卻沒見他坐過一回。沒過多少日子,很少有人稱呼其官銜了,都親昵地叫他“李老幹部”。

那時,我在這個工廠行政辦公室當副主任,辦公室歸李老幹部分管。起草報告、寫講話稿、陪同領導下基層檢查工作等都是我的活,我自然而然成了李副廠長不是專職秘書的秘書。記得見麵那天,我正在走廊拖地,李副廠長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微笑著對我說:“我沒念過書,隻上過掃盲班,鬥大的字認不了幾笸籮。咱倆分分工,你專管寫材料,以後打掃衛生的事歸我。”見我有幾分愕然,他嚴肅地說:“秀才,就這麼定了!”

這天,工廠在大俱樂部召開“抓革命,促生產”動員大會,李副廠長第一次登台亮相。但見他背著手低著頭,走到麥克風前,戴上老花鏡,從兜裏掏出我給他寫的講話稿,一字一句地念起來。當念到“全廠職工動員起來,大幹實幹加巧幹”這句話時,他將巧幹念成了23幹,台下一片嘩然。李副廠長停頓了一下,似有所悟,自言自語道:“文化太低,照稿念也沒念明白。”台下一片笑聲,都說這個“李老幹部”挺實在。

“李老幹部”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事必躬親。他親自到群眾反映強烈的千人就餐的職工食堂蹲點,調查研究,召開座談會,就如何改進夥食,提高飯菜質量征求職工意見。然後,召開有關處室負責人和食堂管委會人員會議。會上,他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毛主席經常教導我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要多聽群眾意見,不要把群眾當成蝌蚪。”雖然李副廠長把阿鬥說成蝌蚪,但與會者領會了他說的意思,這就是要心係群眾。

臨近新年,福利科給李副廠長打了一個報告,準備年前賣掉十幾頭食堂圈養的生豬,再買仔豬飼養,或者宰殺,新年春節期間食堂不用買肉了。李副廠長看罷報告,對我說:“林業職工生活太苦了。這樣吧,每個職工家分幾斤肉,不要錢,好好過個年!”當即簽批:同意殺李成發。盡管六個大字寫得歪歪扭扭,把字又寫成一行,但卻無一人見笑。

“文革”風暴襲來,“李老幹”部當然不能幸免。別有用心的人給他貼了一張大字報:東也抓,西也抓,一天不知抓些啥。有請示就批字——同意殺李成發。群眾看後,頗為氣憤,幾位工人師傅一氣之下,在這張大字報上寫了一句批語:人身攻擊,純屬胡說八道!可見孰優孰劣,群眾心裏有杆秤。而“李老幹部”像什麼事也沒發生,和每天一樣,依舊背著手低著頭,走在通往食堂的那條泥水馬路上。

我從工廠調轉到省城那年,“李老幹部”離職休養。我們時有電話往來。我問他閑賦在家幹點啥?他告訴我,還挺忙,早晚散步,白天學學文化……此後的日子裏,他讓家人到我這裏來過幾趟,向我借了一些書,《三千裏江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高玉寶》等。一日工廠來人說,“李老幹部”在家寫書呢!我不以為然,也不相信。來人說,老人家下了大功夫啦,《新華字典》查飛了兩本,草稿摞起來有半人高。5年過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李老幹部”的書稿由北方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書名為《我所經曆的歲月》,感情真摯,語言平實,自述了他半個多世紀走過的路程。當我一頁頁翻閱這部10多萬字的散文集,既驚又喜,驚的是這把年紀競有這般毅力,喜的是這些年的心血沒有白付出,天道酬勤,終成正果。我從心底由衷感歎,好一個“李老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