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章:時隔64年在倫敦與往事和解
社會
作者:魏玲 周雲哲
“我自知來日無多,有一個晚年的夢想,參加倫敦奧運會參觀團……
以上是我的一生中唯一向上級領導部門的請求,渴望批準圓我之夢,我死而無憾”
這是一場時隔64年的重逢之旅。從以54:25的比分大勝英國隊、結束1948年倫敦奧運會全部比賽的那一刻起,中國男籃左前鋒吳成章就開始等待這場重逢。他實在等了太久,比很多人一輩子活的歲月還長。
他用一種原始的收效甚微的方式,搜集64年前的比賽信息,在腦子裏琢磨怎麼寫一封信。他說,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恢複參賽後的每一屆奧運會他都是在電視上看到的,知道2008年奧運來到北京,他想自己“能不能在自己國家辦的奧運會期間去看一看”。
想來想去,他決定行動。這個1924年出生的人,“與國家聯絡”隻知道一種方式:寫信。
第一封信寫於2007年。在電視上看見北京奧運會選拔火炬手,吳成章按捺不住激動,寄信給國家體育總局申請參與火炬傳遞。
“年輕的時候去了,年老的時候能再去一下的話,那我就可以講死而無憾。我心裏麵就是這麼想的,我信裏麵也是這麼說的。”在往後5年寫的每一封信中,吳成章都提到了“死而無憾”。
一直到冬天火炬手選拔結束,吳成章始終沒等到回信。他托在體育係統工作的大兒子、原八一隊男籃主教練吳昕水打聽,結果是“名額太緊張,沒辦法”。當時官方公布的數字境內火炬手名額為1.94萬人。
這件事傷了吳成章的心,“拿火炬的人可以說千千萬萬,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和體育一點不搭界的都有,唯有參加過1948年奧運會的沒考慮”。
不能傳火炬,看開幕式總可以吧。他心想鳥巢能裝10萬人,還能裝不下他一個老運動員?2008年臨近奧運,吳成章又寫信了。
仍然沒有回信,連孩子打聽到的理由都如出一轍——“開幕式票實在太緊張”。
經曆兩番沒有回音的等待,吳成章錯過了家門口的奧運會。和過去一樣,他在電視上把奧運看完了。
被問到直接讓兒孫買張開幕式門票不是更簡單,吳成章有點情緒,“國家請我去那麼我去,人家不請我,我死乞白賴非要去,這就沒味道了,對不對?”
回信不一定有,但下一屆奧運會一定會來。“我就是想去,我知道每四年一次奧運會嘛。”提前一年多,吳成章早早把老鋼筆、舊信紙找了出來,“我還寫,一屆不成,我兩屆。”
2011年7月30日傍晚,距離倫敦奧運會開幕364天,吳成章騰出鋪一張信紙的地方。
他的鋼筆正楷工整、清秀。“我自知來日無多,有一個晚年的夢想,參加倫敦奧運會參觀團……以上是我的一生中唯一向上級領導部門的請求,渴望批準圓我之夢,我死而無憾。”
他把這封三頁長、詳細寫清一生體育履曆的信對折放好,關了燈。心裏想,這是自己一輩子最後一次機會了。
信被投遞給國家體育總局、中國國際奧委會、國家籃球管理中心。一切就像一場4年一輪回的噩夢。和4年前一樣,石沉大海,這些信從世界上蒸發了,仿佛從來沒有存在過。
奧運一天天臨近了,他的心情越來越微妙。有一天吳成章打橋牌時,他和長壽橋牌協會會長湯偉璋聊起自己的故事,湯偉璋一下子就被打動了,他覺得“不是一個非分的願望,他並沒有提出出格的要求”。和對電腦兩眼一抹黑的吳成章不同,湯偉璋喜歡上網,他決定嚐試另外一條路:直接給奧委會主席羅格寫郵件。
吳成章情願依靠組織,而不是這種被他稱作“國際網聯”的路子,但也沒有更好的指望。
湯偉璋卻投入了巨大的熱情:翻拍吳成章1948年比賽的老照片,整理文字材料,查國際奧委會郵箱地址,拜托一位也是牌友的英文教授撰文,很快把郵件發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