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曹禺:“通靈寶玉”的破碎(1 / 2)

曹禺:“通靈寶玉”的破碎

文化

作者:周昂

30歲之前,曹禺已完成《雷雨》、《日出》,但直到1996年12月13日離世,他再也沒超越過自己。

曹禺,原名萬家寶,祖籍湖北潛江,1910年9月24日生於天津,在清華讀書時有“小寶貝兒”的綽號,“曹禺”是他在1926年發表小說時第一次使用的筆名。

“文明戲的觀眾,愛美劇的業餘演員,左翼劇動影響下的劇作家”,這句話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戲劇人生。

2010年9月24日,曹禺誕辰100周年。

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描繪自己心中的曹禺。也許在他們當中,有人會提起曹禺晚年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20世紀80年代初,著名畫家黃永玉曾給曹禺寄去一封措辭嚴厲的信,他說道:“你是我的極尊敬的前輩,所以我對你要嚴!我不喜歡你解放後的戲,一個都不喜歡,你心不在戲裏,你失去偉大的通靈寶玉,你為勢位所誤!”曹禺看後非但不生氣,反而恭恭敬敬地將這封信專門裱成一冊。後來,他還讓英若誠將此信念給前來造訪的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聽。

縱觀曹禺一生,不難發現,從23歲到33歲,曹禺用十年時間寫完了《雷雨》、《日出》等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隨後的人生中,無論作品的數量還是質量,都不能再與從前同日而語。大起大落的創作生涯,留給人們的是費解的“曹禺現象”。

曹禺胸中那塊“通靈寶玉”是怎麼破碎的?這仍然是一個說不盡的話題。

/轉型/

1934年7月,曹禺的成名作《雷雨》發表在巴金主編的《文學季刊》上。1936年,第二部作品《日出》登上了《文季月刊》。兩部作品的橫空出世,引起了話劇界的極大震動,導演歐陽予倩把曹禺稱作“劇壇忽然跳出來的天才者”。

1936年,應校長餘上沅的邀請,曹禺受聘為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教授,後擔任教務主任。這所學校是當時中國話劇藝術的最高學府。

那時的曹禺,還不滿30歲。對於突如其來的名聲和外界冠給他的種種稱號,曹禺自己都有些猝不及防。

果然,在1942年改編完《家》後,他便感到難以自我超越了。“再像《雷雨》、《北京人》這樣的路子,這樣的一些題材寫下去,我自己覺得都不行了,寫不出新意來了。”於是,他將目光轉移到了曆史劇上——從1941年到1943年初,郭沫若已經發表了《屈原》、《虎符》、《高漸離》等六部抗戰曆史劇,話劇界正刮起一股強勁的曆史風潮。“當時我想寫曆史劇,也可以說受到郭老的影響。”曹禺回憶道。

但曹禺的轉型嚐試以夭折告終。出道以來一路狂飆突進的勢頭,從此一去不返。

/誤讀/

1935年4月,《雷雨》在日本東京公演。這是《雷雨》誕生以來第一次具有廣泛影響的演出。由於原劇本太長,劇團刪去了“序幕”和“尾聲”,並且在落幕前安排工人代表魯大海出場,原因是“魯大海是暗示新興的人物,作者不應使他‘不知所終’”。

對此,曹禺旋即去信。他寫道,“我寫的是一首詩,一首敘事詩……但絕非一個社會問題劇”。他希望觀眾不要“問個究竟”,而是把它“當一個故事看”。

在1936年1月寫下的《雷雨·序》中,曹禺進一步解釋道:“我並沒有顯明地意識著我是要匡正、諷刺或攻擊些什麼。”“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我誠懇地祈望著看戲的人們,也以一種悲憫的眼來俯視這群地上的人們。”

曹禺要描繪的,是超越階級立場和社會問題的“人性”。但是,眾多誤讀的包圍下,他的聲音顯得微乎其微。

隨後,1937年2月上演的《日出》也遭遇了幾乎完全相同的命運。這一次,曹禺保持了沉默。

/蛻變/

全麵抗戰爆發後的8月7日,曹禺的第三部大戲《原野》在上海卡爾登大戲院隆重推出。與前兩部作品的轟動截然相反,這部講述農民複仇故事的作品沒有幾個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