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誰懂

文化

作者:欒喜良

2012年不溫不火的古董市場因為王剛的瘋狂揮錘,再次被納入人們的視線。

前段時間,一則“在北京電視台一檔文物鑒定欄目中被砸贗品實為珍品”的消息一出,引發軒然大波。

圍繞是否“錯砸”,形成兩派截然相反的意見。

欄目方堅稱被砸的均為贗品,不會看走眼。

而有民間文物鑒定專家則表示,電視上的文物鑒定師水平有限,娛樂化的鑒定方式,不客觀不嚴謹,被砸的不少是真品。

這一事件某種程度上折射出目前古董鑒定市場的亂象。

到底誰說的是真的?

老百姓究竟該信誰?

麵對層出不窮的文物鑒定烏龍事件,中國文物鑒定市場目前現狀怎樣?

一部分不看古董隻認錢的專家,經常在鑒定過程中“放水”,甚至是看新手的錢下鑒定結果,不少藏友因相信“專家”而受騙上當。

某藏家的遼代火盆被古董商人忽悠以4000元賣出,結果不到一個月就被拍賣了40萬元。

一件贗品花2000元的“鑒定費”,即可獲得“鑒定證書”,身價也隨之上漲。

在繁榮的古董市場背後,可謂“魚龍混雜”,不僅贗品多,而且古玩鑒定專家也有“贗品”。

古董鑒定魚龍混雜,而官方卻不參與民間鑒定,業內呼籲法律介入。

“錯砸”的古董?

一把紫金錘,古董定生死。贗品變珍品,專家遭質疑。

前段時間,北京電視台的《天下收藏》欄目中,經在場專家鑒定持寶人的瓷器為假,在雙方簽署完協議後,表情極其肅穆的王剛,掄起紫金錘,將“康熙五彩棒槌瓶”砸得粉碎。與央視《幸運52》李詠的砸金蛋不同,王剛這把紫金錘看上去有點“恐怖”。

今年5月,首都博物館開始舉辦一個預計半年的“‘假’如這樣——真‘假’藏品對比展”。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和北京電視台《天下收藏》欄目聯合舉辦,為收藏愛好者提供親眼比對真品與贗品的機會。展品全部為瓷器,由首博提供40餘件(套)瓷器真品,同時由《天下收藏》欄目組征得所有者的同意後,將節目中部分砸碎的瓷器予以修複後參展。

不過,娛樂化十足的文物鑒定欄目,結果卻引發熱議。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姚政就曾公開質疑該欄目“所砸掉的‘贗品’不少是真品,並且不乏珍品”。

“(砸掉的)90%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是珍品。我敢為我的言論負法律責任。”中國管理科學院文物鑒定專業委員會主任寧玉新更加直接,以承擔法律責任的名義,來證明其判斷力。

炮聲隆隆,疑點重重。麵對公眾的質疑,《天下收藏》回應稱對“砸寶”事件的關注,堅稱絕未錯砸一件寶貝。

顯然,這樣的說法不能讓民間藏家們滿意,大量藏家質疑這檔鑒寶節目太霸道,糟蹋國寶亂鑒定,僅憑現場三位專家看了那麼幾眼,就草率地給古董定生死,過於激進,“即便是贗品,也並非一文不值”。

潘家園的常客

張鑫(化名),古董藏家,在其近160平方米的家中,睡覺的地方隻有20平方米,剩餘的空間全部被十幾年中淘來的“寶貝”所占據。

“寶貝淘了不少,瓷器、玉石、字畫、錢幣都有,買古董花了多少錢我也不清楚,估計起碼也得幾百萬吧。”張鑫告訴記者,多年收藏中,在北京潘家園淘的寶貝最多,那裏仿古家具、文房四寶、古籍字畫、舊書刊、瑪瑙玉翠、陶瓷、中外錢幣、竹木骨雕、佛教信物等,可以說應有盡有。

他說,在尋寶過程中長了不少見識,而《天下收藏》畢竟是古董圈的事情,所以比較關注。

“藏友的圈子大,北京也有不少朋友,談起王剛砸寶這件事,大家更多的是惋惜,因為感覺他們對贗品的界定過於簡單了,也許好東西就這樣被砸了,太可惜。”在潘家園淘寶貝,有時一個月能逛上20天,跟有學問的店主學到好多知識,不少人都說,王剛紫金錘下確有“冤情”,那被砸碎的“鈞窯玫瑰紫葵口瓶”、“乾隆款琺琅彩開光山水紋雙象耳瓶”、“乾隆款青花纏枝蓮紋賞瓶”、“康熙青花人物紋葫蘆瓶”、“乾隆款粉彩小膽瓶”,在民間都是難得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