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部爛片“惹怒”世界(1 / 2)

一部爛片“惹怒”世界

時政

一部私人掏腰包拍的電影,

令反美大遊行在中東與北非世界,

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蔓延開來,

即便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因此殞命,

伊斯蘭世界對美國的怒火,

也依然沒有平息。

這是一部明明確確的“爛片”,

在影片中,白人演員把臉塗成棕色,

扮演中東人;

開拍之前幾分鍾,

演員才拿到劇本和台詞。

不僅如此,

演員們拿出來的電影原始劇本和最終上映時完全不一樣。

影片涉及的幾十名工作人員抱怨說,

他們被製片人忽悠了。

雖然電影並不能代表美國人的普遍觀點,

但阿拉伯世界表現出的憤怒,

或許不止是關於電影。

13分鍾預告片製造反美風暴

6月30日,好萊塢大道上一家小型獨立影院正在放映一部影片,放映廳內沒幾個觀眾。這部影片的質量不高,沒什麼情節,充斥大量製作粗糙的沙漠和帳篷背景,演員表演拙劣,對白粗魯。在美國,這部影片隻公映過這麼一次。然而,就是這麼一次,卻讓美國在9月感受到了反美的炙熱浪潮。

這部“激起千層浪”的電影名為《穆斯林的無知》,展現了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生活,但把他描繪成一個騙子、一個沉溺女色的花花公子、同性戀以及虐童者。影片的畫麵黯淡,背景都是後期製作添加上去的,演員乍一看都像是漂浮在熒幕上。

對穆斯林而言,任何對先知的不良刻畫,都被視為褻瀆。可在當時,這部製作粗劣的影片並未引起注意。這部影片的13分鍾預告片被上傳到美國視頻網站“YouTube”上,一開始沒有多少人關注。7月,這段視頻被配上帶有埃及口音的音頻、加上阿拉伯語字幕後,重新上傳至網絡。由此,一部低成本影片逐漸激怒伊斯蘭世界。

零星的不滿逐步醞釀成大規模的反美示威,甚至牽連到其他西方國家。

9月11日,開羅的美國大使館迎來了被激怒的抗議人群,有人爬過了使館圍牆,扯下美國國旗,升起一麵寫著“安拉是惟一真神,穆罕默德是他的使徒”的黑色聖戰旗;現場人群中甚至喊出了“支持基地組織”的口號。

更大的悲劇則發生在班加西。那裏的美國領事館被民兵用火箭彈襲擊,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克裏斯托弗·史蒂文斯與3名使館工作人員遇難。

9月13日,抗議活動蔓延至伊朗、伊拉克等國。

9月14日,德國駐蘇丹大使館被數千蘇丹民眾衝擊。

截至9月18日,穆斯林的反美抗議已遍及歐洲的英國,非洲的埃及、利比亞,亞洲的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不僅各地的美國大使館遭襲,就連英、德等國駐蘇丹的使館,或是黎巴嫩的美國快餐店,亦都蒙受池魚之災。

然而,就在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及使館工作人員因這股反美浪潮而命喪班加西之時,美國本土對“誰拍攝了這部影片”,依然稀裏糊塗。

憤怒源起,竟是一場驚天騙局

洛杉磯電影圈的一名攝影師尼科爾接受采訪時稱,說這部片子粗製濫造,一點都不奇怪。在美國,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用任何器材,拍攝任何故事,並擁有把成品傳到網絡上的權利。如果做好了相應的文書工作,找到了有院線的發行商,獲得了影片分級機構的認可,就可以上映。每年這種小成本電影數目很多,有的直接做成了DVD,有的賣給發行公司但是成為庫存。

尼科爾進一步介紹稱,美國的大小院線都是私人企業。在小電影院,可以進行“私人放映會”。有些影院主本人的宗教信仰會影響他在租賃影院時的決定,如果該電影院的決策人反對穆斯林,他就很可能把一個廳或者一塊銀幕拿出來放映相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