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家長自身的素質和影響力(一)(1 / 3)

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對自己一舉一動的檢點:這是首要的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馬卡連柯

家庭生活在兒童生長的每個時期,不,在人的整個一生中,是無可比擬的重要。

——福祿培爾

立足家庭放眼祖國

開篇語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絕不僅是家庭的事情,它關係到國民素質和國家未來。它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基礎,也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起點和基礎。

家庭教育比起學校教育,更側重於對孩子的養育和思想品德的養成。我國現在有2億多在校學生,若按獨生子女家庭算,也就是說由2億多個家庭,4億多名父母在實施著重要的家庭教育。由此可見,在龐大的教育隊伍中,父母居於何等重要的位置。家庭教育和父母的素質將決定和影響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和未來命運。

從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來看,家庭教育具有奠定思想認識、品德修養和行為規範的基礎作用。原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孩子將來成為怎樣的人,主要取決於5歲以前你對它的培養。”如果5歲前沒有對孩子實施健康的。那麼今後的教育就將付出加倍的努力——即重新教育和養成。北京市教育科研所曾對108名優秀學生和106名同齡失足學生的思想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家庭教育在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中起了重要作用。調查表明,由於家庭培養目標和教育方法不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存在的差異,教育結果也大不相同。在失足的106名學生中,有60%的孩子其家庭教育是要孩子“向錢看”,以達到個人利益為目標;有13%的孩子其家庭教育隻要求孩子不惹事就行,缺乏積極正確的培養目標。在108名優秀學生中,有60%的孩子其家庭不僅教育孩子要熱愛黨,做誠實正直的人,還要求孩子關心集體,關心他人;有40%的孩子其家庭要求他們要勤勞樸實,努力學習,講究禮貌。將二者相互對比,可明顯看出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何等重要。

因此,家庭教育必須按照國家培養人才的目標來具體實施,要以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絕不能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隻憑父母意誌對孩子進行教育。那種“樹大自直”的觀點是對子女的放任自流和不負責任。

對孩子實施科學的家庭教育,要他們從小樹立放眼祖國的大誌,父母首先要從自身言行舉止做起。馬卡連柯說:“你怎樣穿衣,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意義。你們的態度神色上的少許變化,兒童都能看到和感覺到。你們思想上的一切變化,無形之中會影響到兒童,不過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父母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關心國家大事,孩子也會在這樣的氛圍中對祖國的發展產生興趣。

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表明,父母處處以自己的正確言行為子女作榜樣,並有意識引導孩子樹立遠大更想,熱愛我們的祖國,孩子就會成為有均勻大抱負的人。教育孩子愛祖國,要以生活中的實際事情作為教育契機。比如,利用收聽、收看新聞聯播的機遇,培養孩子關注社會生活,關心國家乃至世界大事的習慣;父母和孩子共同關注奧運申辦及準備情況,共同探討舉辦奧運對提升中國在世界地位的重大意義;通過祖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巨大變化和今昔對比,使孩子了解黨的偉大和祖國日新月異的進步,增加民族自豪感和為祖國強大奉獻青春的決心;利用參觀或旅遊的機會,培養孩子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川的情感等等。用生動形象的教育實踐豐富孩子的認知,以達到身居家庭,放眼祖國,胸懷世界的高層次教育目標。

創造條件優化環境

開篇語蘇霍姆林斯基說:“不關心家長的教育修養,任何教學和教育任務都是不可能解決的。”那麼,家長的教育和修養應包括哪些內容呢?

美國兒童學家詹姆斯博士認為:孩子的一些氣質、個性,除了天生的以外,大部分是後天養成的,而家庭生活和教育環境對孩子個性的形成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家庭環境是多方麵,多樣化的,但最主要、影響力最大的是家庭人際環境,即父母自身意行舉止的影響,也就是父母綜合素質的影響。經對孩子個性、人格與家庭環境狀況相互關係的研究,詹姆斯博士得出了如下規律和判斷:

孩子生長於批評中,便會學會論斷人;

孩子生長於敵意中,便會學會攻擊人;

孩子生長於恐懼中,便會學會焦慮提憂;

孩子生長於無助中,便會為自己抱憾孤獨;

孩子生長於荒唐中,便會覺得無聊羞愧;

孩子生長於嫉妒中,便會學會懷恨;

孩子生長於羞辱中,便會感到罪惡感;

孩子生長於鼓勵中,便會增強自信;

孩子生長於包容中,便會學會忍耐;

孩子生長於讚美中,便會學會欣賞;

孩子生長於接納中,便會學會愛人;

孩子經常受到肯定,便會學會自重;

孩子生長於被認同,便會有明確的目標;

孩子生長於分享中,便會學會慷慨;

孩子生長於公平中,便會學會公義;

孩子生長於誠實中,便會學會真理;

孩子生長於安全中,便會學會充滿了自信;

孩子生長於友愛中,便會熱愛生活與生命。

了解了上述的規律後,家長應認真檢查一下自己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創設了什麼環境:是良好的健康的環境,還是消極惡劣的環境?如果發現家庭教育環境是消極惡劣的,家長就應該認真從自身上找原因,發現自身素質上的缺陷,並予以補足,將家庭教育環境盡快調整到良好健康的水平。例如,夫妻不各、相互攻擊、動手打人、張口罵人、自私嫉妒、損人利己、作風荒唐等等。

作為家長,除了要努力創設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還要從努力從教育語言上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基諾特歸納了教育孩子語言的十不宜:

一、不宜惡言。不要說“傻瓜”、“沒有的家夥”等。

二、不宜侮蔑。不要說“你簡直是廢物”等。

三、不宜過分責備。不要說“你又做錯事了,真是壞透了”等。

四、不宜壓抑。不要說“閉嘴”,“你怎這麼不聽話”等。

五、不宜強道。不要說“我說不行就不行”等。

六、不宜威脅。不要說“我再不管你了,隨你去吧”等。

七、不宜哀求。不要說“求求你別這麼做好嗎?等。

八、不宜抱怨。不要說“你做這種事,真令我傷心”等。

九、不宜賄賂。不要說“你要考100分,我給你買自行車、手表”等。

十、不宜諷刺。不要說“你可真行啊,做出這種事來”等。

遇變不驚自省自製

開篇語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難免會犯錯誤,有時甚至會犯大錯誤。如損壞了家中的貴重物品,私拿了別人的東西,在與異性交往時發生了越軌行為等等。對孩子的錯誤,父母一定要理智對待,冷靜處理。

在我的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事例,一個小男孩闖了禍,父母一氣之下狠狠打了他幾個耳光。結果,孩子的一隻耳朵被打聾了。父母為此後悔不已。我們了解到,一些犯了錯誤的孩子,常常為了逃避父母的打罵而遊蕩在外不敢回家。在這種情況下,給孩子的心靈上造成創傷,常此下去孩子也很容易和社會上不良人群混在一起,沾染惡習,以至墮落下去。

一個上初中的女孩,因模仿小說中的情節而給同班一個男生寫了一封“情書”。老師發現以後,公開奚落批評,還通知了她的父母。父母不分青紅皂白,罵女兒“不要臉”,“長大了肯定是禍害”,還把她痛打一頓趕出了家門。可憐的女孩子走投無路,最後走上了自殺之路。還有一個事例,一個女孩由於年幼無知,和男同學發生了性關係,被父母痛打後轟出了家門。流浪之中她受到流氓引誘而墮落,最後變成了女流氓。這些沉痛的教訓表明,不論孩子闖了多大的禍,犯了多大的錯誤,父母也要壓住火氣,冷靜下來思考處理的辦法,分析事情發生的原因,從而亡羊補牢,汲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