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上街(節選)(1 / 1)

上街鄉是福州郊區三大僑鄉之一,地處旗山東麓和北麓,位居北緯27度東經119度,西北鄰竹岐鄉與永泰丹陽鄉交界,南接南嶼鎮,東麵與福州市郊洪塘鄉隔江相望,北濱閩江,江左是荊溪鄉。全鄉麵積115平方公裏,農田227518畝(山地138838畝,田地26909畝,河流及其他麵積61771畝),有23個行政村轄,138個自然村,人口11817戶,56720人。

從地質結構來看,上街鄉大部分村莊是閩江下遊流沙衝積層,沿山各村莊為黃泥土和灰泥土地。十九世紀前,上街鄉沿江一帶均為小島嶼。這些小島嶼平時可耕種糧食作物,遇有洪水則被淹沒。隨著時間的推移,水道的變化,和幾代人的辛勤開墾、引河截流、圍堤防洪、改良土壤等措施,形成了美麗的綠洲。現在上街地區果林成片,糧食充裕,水產豐富,成為福州市郊著名的魚米花果之鄉。

……

茉莉、荔枝、鰱魚、橄欖、柑橘、蔗糖、蘑菇是上街鄉七大特產。尤其是茉莉、荔枝、鰱魚名聞遐邇,譽滿東南亞各地。福州的“茉莉花茶”清香可口,人人喜愛,茶葉雖不是福州地產的,但茶葉熏香,靠的就是上街等地茉莉花。過去人們常說的“福州之元紅,興化的桂圓”,元紅即荔枝,主要產地是上街。上街的荔枝粒大核小香甜而帶微酸,十分可口。沙堤“蓮渚港的鰱魚”口味清鮮,遠勝福州其他地區,這主要是水質好的緣故,旗山可溪的泉水流經蓮渚港、大浦、袁岐港、蔗州港注入閩江。實際上這些港出產的淡水魚,都和蓮渚港一樣新鮮,但不如沙堤蓮渚港著名而已。

……

解放前,上街各村莊交通閉塞,除靠閩江和幾條河道船運外,陸路交通主要靠肩挑。1950年以後,政府發動人民修建了從邱陽(鄉政府所在地)到侯官,從邱陽到浦口、建平、蔗州、新州一帶,又從邱陽通榕橋的三大能通汽車的公路。1958年以後在加高加固環江防洪堤的同時,修建環堤公路,以後又從榕橋修架水泥橋,把公路延伸到旗山山麓的溪源宮,接著又加修了邱陽到美岐的公路。這樣全鄉各村莊,基本上都能通過拖拉機和小型汽車,但多限於全鄉範圍內的交通而已。1991年1月17日,洪塘大橋通車,316公路國道從福州經上街通閩清大橋;另一條公路道從福州經上街、南嶼通永泰、永春、德化等地,這對開發上街鄉的經濟,增添極為有利的先決條件。

屬於上街鄉管轄的溪源宮(可溪),是旗山北麓風光綺麗的名勝,山峰起伏,溪澗縱橫,林濤滾滾,怪石崢嶸,梅溪和可溪上流的水交彙於此,平時清泉汩汩,鷹飛魚躍,清幽逸誌,而雨後卻飛湍奔騰,如千軍萬馬從空而降,聲傳十餘裏,另是一番雄偉壯觀的景色。溪裏龜鱉潭、龍船石,岸上的太監帽、倒懸僧石、回頭獅石等惟妙惟肖;加上三條崙、竹篙崙的鬆濤,可溪水有節奏的響聲,組成了“曼陀鈴”舞曲,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明太守林春澤遊溪源時,對溪源景色之美讚不絕口。曆代名人逸士,都在這裏留下極為生動的詩句。

※摘錄於蕭應禹等編撰的《八閩旗山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