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十個五年計劃和十一五規劃回眸
紀事
作者:
統籌、導讀:孫凱文 編輯、執行:全照立
曆史的腳步風塵仆仆,時光的倩影輕舞飛揚。
把時間刻度調回到1953年,這一年,新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舉國發展目標一一“國民經濟發展計劃”誕生了。從此,伴隨著共和國的成長,一個又一個“五年計劃”不斷調整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節奏和航向。共和國建立至今,除了1949年到1952年為國民經濟恢複時期和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從1953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已經編製了10個“五年計劃”和一個“五年規劃”。
風雨兼程,風雲激蕩。計劃經濟時代,“五年計劃”發揮了集中全國力量辦工業的作用,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初步建立了新中國的工業體係;改革開放之後,“五年計劃”則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係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從發展曆程來看,這11個五年計劃(規劃)先後曆經了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三大階段。目前正處於完善市場化,推進城鎮化階段。未來較長時間內,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是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繼續完善市場化,深入推進城鎮化,建設和諧社會,培育生態文明。
今天,當我們回顧11個五年計劃(規劃)的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五”到“五五”計劃主要為學習蘇聯發展模式;“六五”到“九五”計劃則強調中國式發展;“十五”到“十一五”規劃則提升為科學發展。在發展戰略方麵,“一五”到“五五”計劃重點實施工業化戰略,實現四個現代化;“六五”到“九五”計劃重點實施市場化戰略,建設小康社會;“十五”到“十一五”規劃則轉向完善市場化,積極推進新工業化、城鎮化與國際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在規劃方法與指標設置方麵,“一五”到“五五”計劃主要為學習蘇聯計劃方法,以重工業推測其他部門指標,強調產量與項目指標;“六五”到“九五”計劃則要求從國情國力和問題出發,注重綜合平衡、結構調整與經濟效果。計劃與市場開始結合。不再列舉很多數字,隻列舉關係全局與方向的一些重要指標,注重規劃發展戰略與方針政策;“十五”到“十一五”規劃則突出了戰略性、宏觀性、政策性,減少實物指標,增加反映結構變化的預期指標。圍繞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重點發展領域,提出努力方向和相應的政策措施。計劃的實施充分發揮市場機製的作用,規劃方法力求提高社會參與度。
從篳路藍縷中尋求興邦之道,到堅定不移地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從探索前行的“計劃”,到新變化、新趨勢、新要求下的科學“規劃”;11個“五年”,見證了奮進,見證了危機,見證了轉折,見證了億萬人民的奮鬥曆程,見證了大國崛起的征途步伐。
亦因此,在新中國站上第十二級“台階”的時刻,讓我們回眸一瞥,重新定格那光榮、火紅的年代。深情,致禮!
征途 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
事件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成為我國工業化起點
“一五”計劃所規定的各項建設任務,主要依靠我國人民的力量,加上當時蘇聯等國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勝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2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決定,立即著手準備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製定憲法。它包括序言、總綱、國家機構、人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4章,共106條。
1955年:克拉瑪依——戈壁中崛起的綠色油城
1955年7月6日,克拉瑪依一號井開鑽,10月29日完鑽,噴出工業油流,宣告了共和國第一個大油田的誕生。
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國產汽車試製成功
1956年7月13日,在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嶄新的總裝線上,被毛主席命名為“解放”牌的第一輛汽車試製成功。在歡聲笑語和雷鳴般的掌聲中,首批12輛解放牌汽車緩緩駛下裝配線。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這是長江上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是我國橋梁建設史上的創舉,是20世紀50年代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成就之一。
人物
馬寅初:“新人口論”
建國後短短四年內,我國人口淨增4600多萬,人口無計劃的盲目增長與國民經濟有計劃的發展發生了矛盾。馬寅初對我國人口問題做了大量調研之後,於1955年寫成了《新人口論》。1957年6月,他在全國人大一屆四次會議上作了發言,7月5日在《人民日報》上以《控製人口與科學研究》為題公開發表。
陳鏡開: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
1956年6月7日,在上海舉行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上海市聯隊與前蘇聯隊的舉重比賽。解放軍隊20歲的舉重選手陳鏡開參加了最輕量級比賽,在第一次試舉中舉起了125公斤。最後他以133公斤成績打破了美國運動員溫奇保持的132.5公斤的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這是中國體育史上第一個世界紀錄!
征途 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年~1962年)
人物
王進喜: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鐵人”王進喜率領1205鑽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並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風貌,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汗馬功勞,成為中國工業戰線一麵鮮紅的旗幟。
雷鋒:偉大的普通一兵
1962年8月雷鋒因公殉職。1963年1月7日,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雷鋒班”。1963年3月1日,朱德題詞:“學習雷鋒做毛主席的好戰士。”1963年3月5日,毛澤東親筆題詞:“向雷鋒同誌學習。”劉少奇題詞:“學習雷鋒同誌平凡而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周恩來題詞:“向雷鋒同誌學習: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誌。”
事件
1958年:一五計劃順利完成全國掀起“大躍進”潮
1956年我國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同時,1957年又成功完成了“一五”計劃,開始進入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
1958年:第一輛“東風”牌小轎車研製成功
1953年,“中國自己的汽車廠”一汽在長春奠基;1956年,國產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下線;1958年,第一輛“東風”牌小轎車研製成功;同年,第一輛“紅旗”牌高級轎車下線;第一輛越野車研製成功。
1958年:第一艘萬噸遠洋輪下水
1958年11月27日,大連造船廠建造的我國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下水,交通部將這艘遠洋貨輪命名為“躍進號”。這艘遠洋貨輪載貨量達13400噸,排水量為22100噸。
1959年:發現大慶油田石油實現自給
1959g4月,位於黑龍江省境內鬆遼盆地大同鎮的“鬆基三井”開鑽,最終導致大慶石油會戰並發現了大慶油田。
1960年:計劃嚴重脫離實際中央提出“八字方針”
三年“大躍進”造成了國民經濟嚴重的困難局麵。1960年9月,中央首次提出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征途 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年~1970年)
事件
1966年:“三五”計劃實施 文化大革命全麵發動
1966年,正當我國基本完成調整經濟的任務,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發生了。
1968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應屆大中學生不能正常畢業、升學,經濟的停滯不前又使得城市就業問題空前嚴重。在極“左”思想影響下,學生又被當作“再教育”的對象。
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1968年12月29日,我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最大的現代化橋梁——南京長江大橋提前建成通車。南京長江大橋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鐵路橋全長6700多米,公路橋全長4500多米,是20世紀60年代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成就之一。
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一次發射成功。從此,中國正式加入了“太空俱樂部”時代。
1970年:決定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
1970年12月25日,中央批準武漢軍區、湖北省革命委員會提出的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報告。該工程是長江幹流上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境內。
人物
錢學森: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
1955年,錢學森衝破美國當局的層層阻撓,回到祖國懷抱,投身於創建中國航天事業中。錢學森把控製論發展為一門技術科學——工程控製論,為飛行器的製導理論提供了基礎。他還創立了係統工程理論並廣泛應用。由於錢學森在中國航天科技方麵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國際理工研究所向他頒發了小羅克韋爾獎章;1991年10月,我國政府授予他“傑出貢獻科學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