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影響經濟和社會變遷的四要素

想象一下下麵的場景。在一天的辛勞之後,你回到了酒店。你的房間是一套水下豪華套房,由高科技的玻璃牆打造而成。這些玻璃牆可以在需要的時候變成觸摸屏。躺在床上的你突然感覺饑腸轆轆,這時你沒有用座機叫客房服務,而是拿起手機在上麵按了幾個鍵。之後你便輕鬆地去浴室洗澡。當你洗完澡打開浴室門的時候,豐盛的晚餐已經準備好了:一份五分熟的神戶牛排,一份紅酒醋配大蒜炒的西洋菜。床頭櫃上的實物打印機已經把你點的菜打印好了。晚餐之後,你開始查看郵件和手機信息。馬達加斯加的一位朋友發來的一張巨型蟑螂圖片把你給吸引住了:這下子可有伴兒了。於是,你用實物打印機打印了一個3D(三維)蟑螂機器人。這隻蟑螂有6條細細的金屬腿,爬行的時候會發出清脆的聲音,頭上的觸須則是兩根天線。但是,這隻機器寵物跟原來照片中的巨型蟑螂還是有些區別的,至少它不會像那隻巨型蟑螂那樣嚇人。這時你突然有了新點子,即給這隻蟑螂添加一些新屬性:綠色的莫西幹頭和可以根據指令唱歌的功能。大功告成之後,你覺得應該再來點兒飯後甜點,所以你決定打印一份新鮮出爐的蘋果派。聞到肉桂的香味了嗎?

你能想象這即將到來的未來場景嗎?

如果不能,這絕對不是因為你不喜歡吃甜品或者害怕蟑螂,更不是因為你缺乏想象力,即便當年幼兒園老師曾這樣說過你。實際上,上麵描述的未來場景將會比你預計的要來得早。例如,科幻電影《星際迷航》裏的實物打印機現在已經用於製造醫用的人體組織。但是你仍然固執地不肯相信,甚至連想都不敢想。怎麼會這樣呢?最新的大腦成像研究也許能告訴我們答案:科學家發現,不管是預測未來還是回憶過去,我們使用的都是同一個大腦神經網絡。這就意味著,大多數人隻能根據已有的知識來展開想象。

盡管預測未來的能力是大腦的主要功能,也是人類智慧的基礎,但是這一能力的生物學效率卻具有嚴重的局限性。從本能上來講,我們的大腦神經需要確定性。確定性讓我們感覺一切盡在掌握,進而信心十足。簡單來說,就是讓我們感到安心。但是,未來的發展並不關心我們是否安心。

一股不可阻擋的強大力量(未來)撞向一個原地不動的物體(我們的大腦)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我們大家可想而知。對於美國的大企業而言,對未來的錯誤預測的後果將是毀滅性的。還記得20世紀90年代的科技寵兒美國在線的故事嗎?它與時代華納合並的目的是想打造一個未來的全球媒體。然而,合並後兩家公司卻各自抱著自己的企業文化不放,結果讓兩家公司的股東們損失了2 000多億美元還多。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故事也是一個典型案例。當時,通用汽車公司已經在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領域搶得先機,然而為了遊說政府保持原有的能源法規不變,它放棄了在該領域進一步開拓的機會。上麵這兩家公司在麵對未來時都原地不動,然而當未來這股不可阻擋的強大力量真正到來的時候,原地不動的後果便是嚴重危機。

如果大腦的神經係統構造和現在不同,我們也許就能夠更好地想象未來,至少不會認為未來就是過去的線性延續。我們之所以無法準確預測未來是因為,我們自身存在生物本能缺陷,這一點毋庸置疑。問問還在“汽車之城”底特律找工作的汽車工人你就明白了。他們會告訴你,如今汽車之城的老板們還在走以前的老路。這就好比是他們駕著高油耗的四輪驅動越野車,卻隻看後視鏡的景象,並以此為向導駛向他們眼中的“未來”。認識到我們生理上的缺陷並不是要我們就此認命,而是提供突破我們本能限製的機會,即擺脫本能性缺陷的束縛。

未來學家的工作就是幫助個人和企業擺脫“永遠隻活在現在” 這一本能缺陷的束縛,因為人們天生就會將現在的狀況套用到對於未來的預測當中。這些年來,我幫助許多企業改變了這種對未來的天生偏見。接受過我指導的企業有美國運通、百思買集團、通用磨坊、摩托羅拉、雀巢公司、塔吉特公司、雅虎以及其他市值數十億美元的大企業。這些企業為了在新時代也能立於不敗之地,不得不邀請未來學家幫助其製定正確的未來戰略。一些小企業主也希望自己的家族生意能夠長久,因此他們也會向我這樣的未來學家谘詢。不管企業規模有多大,不管經營內容是什麼,不管麵對的是哪些挑戰,不管具有什麼樣的企業文化,來我這裏谘詢的企業主都有一個共性:讓這些客戶擺脫“永遠隻活在現在”的思維需要巨大的推力,必須用力推他們一把才行。因此,我把建立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非營利智囊團命名為“推動機構”,該機構在我的帶領下已經運轉了好幾個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