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四章 求知 第1節(2 / 3)

教室裏人越來越多,逐漸熱鬧起來了,大家跟剛剛熟識的同學熱烈的聊著,如同雨後的池塘,蛙聲陣陣,直到一個個子矮小卻精神抖擻的女老師跨進門來才陡然安靜下來。伯素原本喜悅的心頓時跳到了嗓子眼,拿眼神偷偷的瞄著緩緩步上講台的英語老師。這老師圓圓的臉上架著一副精致的眼鏡,眼鏡後麵一雙眼睛微笑裏閃著和善的目光,在講座後站定後,拿眼神迅速的掃了一下整個教室,伯素發現自己的心情居然稍稍平複了些。這老師看大家都靜靜的注視著自己,微微一笑,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兩個大字:李貞,對大家說道:“這就是我的名字:李貞。在未來的半年裏,由我帶大家的英語課。希望這半年裏讓我們共同努力搞好這門課,非常希望能與大家做個朋友。”伯素正饒有興趣的觀察著李老師嘴角上下跳動的黑痦子,突然發現黑痦子不動了,抬眼觀瞧,發現李老師滿懷期待的眼神已經掃到了自己,頓時慌了,好在伯素很快反應過來了:該鼓掌了。於是慌忙鼓了兩下掌,卻沒有聽到其他人的和聲,雙手定在半空中不知道是該繼續還是該放下,但是這兩下掌聲卻提醒了其他人,頓時陸續有所表示,掌聲漸次響起,伯素抓住機會又使勁拍了兩下,仿佛向所有人宣布:我是整個事件的發起者,大家都不要搶鄙人的功。可是整個掌聲卻像是早夭的孩子,還沒有彙成掌聲的海洋就迫不及待的停了下來,弄的李老師意猶未盡,仿佛看見一盤自己愛吃的紅燒肉,剛吃了兩塊就沒有了,不知道該繼續等還是轉而投向其他的菜。愣怔片刻,李老師隻好低下頭來翻英語課本。伯素也趕緊把英語課本翻開,裝作低頭研究課本,再不敢抬頭。耳畔傳來李老師的聲音:“那好,咱們現在正式開始上課。大家翻到課本正文的第一頁,LESSONONE……”照例是李老師先領著大家認識單詞,然後是邊閱讀邊翻譯課文,然後是講解語法,然後是……伯素慢慢的如同回到了高中時代,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卻又是熟悉的。之前的一切猜測都被這現實擊的粉碎,伯素如同一隻肚子鼓得大大的癩蛤蟆突然被石頭擊中,登時死在期待中。接下來的80多分鍾伯素如同機械般忙碌著,直到下課鈴聲響起,大學的第一課終於結束了。

伯素收拾起英語課本,隨著人流來到607教室,挑好座位坐定,等待著大學語文課的開始。教室裏依舊熱鬧,伯素卻頹廢的把腦袋放在桌子上,眼睛定定的瞧著門口,驀然一條職業裙緊裹的精致的雙腿優雅的步入門來,伯素眼光一跳,抬起頭來,合身的職業裝、睿智的微笑、銳利的眼神、精致的五官小巧的嘴,伯素的大學語文老師來了。她走上台來,目光炯炯,眼神在每一個同學臉上或者後腦勺上停留片刻,當她的眼神與伯素的目光相接時,伯素如同被電擊了一般,不由的坐直了身子。掃視完全班,她開口了,聲音高亢,伯素聽起來卻熨帖的如同吃到水蘿卜一般:“大家好,我叫王群英,和大家共同研究一學期的大學語文,僅此一個學期。”說完微笑著頓了頓,繼續說:“我聽見剛才有同學說了‘群英會’,對,我的名字就是‘群英會蔣幹中計’中的‘群英’二字,不過我可不是英雄,我隻是天地間一普通女子而已。但是我也決不做蔣幹,被周公謹拿來做猴耍。”伯素跟著大家會心的一笑,憂愁一掃而空。王老師說完打開課本,亢聲說道:“大家把課本翻到第一頁,咱們先來認識一下中國的詩經,通過詩經咱們體味一下中國的先人,這個先人並不僅僅指文化人或者官人,他包括所有生活在同時代,也即周朝,中國人的生存狀態、生存空間以及生存智慧,充分感受我們的祖先在詩歌裏融入的情感,融入的激情,以及用來表達這一情感的語言是多麼的美麗。”王老師頓了頓,抬眼掃視了一下聚精會神聽講的學生們,滿意的吸吸嘴唇,繼續說:“《詩經》共收集了311篇詩歌,其中6篇為笙詩,隻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存305篇——既有標題又有文辭的,後人取其整數,稱作‘《詩三百》’”教室裏頓時響起了恍然大悟之聲,伯素也大呼慚愧,聽了無數遍的詩三百、詩三百,原來就是指的《詩經》呀。王老師繼續說:“這些詩當初都是配樂而歌的歌詞,保留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相結合的形式,但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樂譜和舞蹈失傳,就隻剩下歌詞了。話說中國的曆史到了戰國時期,隨著諸侯的連年戰爭,禮崩樂壞,此時就有人將僅存的歌詞編入《詩經》。《詩經》正式成型。但是在中國的先秦時期,它被稱為《詩》,這就是為什麼叫《詩三百》而不是《詩經三百》的緣故。”台下讚歎聲又起,王老師眉毛微蹙瞥了一下台下,緩緩的舒了一口氣,說:“這是燦爛華夏文明的源頭,希望大家都能夠了解自己的曆史。”王老師輕咳了一聲繼續說:“不過現在沒有人重視語文,至少我們這裏不重視,嗯,大學語文在這裏不過是一門副科目而已。”王老師深深的吸了一口氣,慢慢平複了情緒,繼續說道:“咱們不去管這些了。咱們繼續咱們的《詩經》。中國曆史的車輪駛到了漢代,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詩》也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經即經典也。這個稱謂並沿用至今。”伯素被王老師的講述深深的吸引住了,仿佛飄然間來到了詩經的世界裏。耳畔王老師的聲音如同天籟:“《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共計305篇。《詩經》中300餘篇詩從地域上看,來源十分寬廣,單從‘風’中看,就包括十五國的‘風’,有來自周天子自己封地的,也有來自諸侯國封地的;從來源來看,除了周王朝樂官製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至於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進入周朝宮廷的,後人爭論頗多,咱們在此不詳述。可以說《詩三百》的作者不是某一個或者某幾個人,而是中國古代廣大的老百姓,是廣大老百姓的智慧和生活為我們留下了如此優秀的文化遺產。”伯素看到王老師眼中閃閃發光,也覺得胸中豪情萬丈。王老師高亢的聲音又起:“說到她的編纂者,也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孔子編纂而成,例如《史記孔子世家》就說:‘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將詩經的編纂之功歸於孔子一人;與此同時,也產生了‘王者采詩’之說,如漢代劉歆的《與揚雄書》中說:‘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就是說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車去全國各地采集詩歌,以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及民間疾苦;但是近代的著名詩人朱自清認為,《詩經》的編審權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師之手。所謂周朝太師,用今人的話說就是周天子的戲班子的老板。但是不管怎麼說,怎麼都應該感謝編纂者,是他的艱苦努力,讓中國的優秀文化得以保存,而不是消失在曆史的煙塵中。”叮鈴鈴的下課鈴聲驟起,但是整個教室裏靜悄悄的,沒有一個人哪怕扭動一下身子。王老師感激的望望台下,說:“咱們休息一下,下節課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