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不必每局都得3顆星[小鳥和綠皮豬的故事]
紅火、藍冰、黃風、白彈、黑炮、虹羽、綠顏、泰坦……彈弓,炸藥箱。
綠皮豬,玻璃、混凝土、木板,安全帽,氣球,小鴨子。
曠日持久,糾纏不休,淒淒慘慘戚戚。你來我往,一切的一切,都將在這個狂亂的午後終結。
這次擔當攻堅任務的是2隻虹羽和1隻綠顏,它們的對手是一座錯落有致的三聯排城堡,其主人是6頭大小不一、佩戴著安全帽的綠皮豬。
180 以3對6,小鳥們在數量上處於絕對的下風,綠皮豬城堡基本封死了所有的小鳥進攻路線。小鳥們麵對最後一道封鎖,該何去何從?
第一節目標因人而異,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追求完美,到頭來隻能把自己活活累死。
[小鳥和綠皮豬的故事]
小鳥們如果按照常規的進攻方法,采取由近及遠的攻擊策略,第一隻虹羽打掉一部分城堡,第二隻虹羽再打掉一部分,然後由綠顏收尾,那麼,結果很有可能就是戰場上很熱鬧,劈劈啪啪的城堡碎裂聲響徹雲霄,看起來對敵方的防禦設施造成了很大的損害,但是,這和攻擊的主要目標——消滅掉所有的綠皮豬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畢竟雙方在數量上有明顯的差距。而且綠皮豬將戰線拉得很長,無形中再次增加了小鳥攻擊的難度。
18[3]1[3]8[3] 此時,小鳥們必須做出一個艱難的抉擇:是淋漓盡致地宣泄壓抑了太久的憤怒,還是爭取一舉消滅所有綠皮豬?
最後,小鳥們沒有被衝動的情緒控製,它們明白,離勝利越近,越有必要冷靜、冷靜再冷靜。高分固然讓人開心,但趁早結束這場戰爭,重新回歸和平生活更重要。
第一隻虹羽準確地砸中城堡裏的那兩隻綠皮豬,搞定!
第二隻虹羽飛向離自己最近的城堡,強大的衝擊力讓整個城堡倒向了後方,順帶撞倒了後方的那座小堡壘,至此,3頭個頭較小的綠皮豬喪生。
綠顏上陣,飛向最後一頭綠皮豬的領空。一個漂亮的回旋反擊施展開來,在撞倒綠皮豬的同時,也壓垮了支撐綠皮豬的最後一塊木板,完成絕殺。
一切就是這樣簡單。
森林終於恢複了平靜,綠皮豬的嚎叫、小鳥們的悲鳴都已化作陣陣青煙,隨風而去。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人滿意的呢?
在《憤怒的小鳥》這款遊戲中,遊戲的設計者們為廣大玩家設計了兩個遊戲刺激點:一是很直觀,這是核心——玩家是否能夠過關;二是過關能獲得幾顆星的評價。對於一般玩家而言,以最快速度達到前者的刺激最為關鍵,後者是無關緊要的。但對於有完美主義傾向的玩家而言,後者才是關鍵,因為隻要有耐心,什麼人都能過關,可第二個刺激點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抓住的。所以,他們會不知疲倦地向3顆星進發,似乎唯有如此,他們才能證明自身的價值所在。
這種追求完美的心理不僅體現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也體現在我們的理財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在背景、能力等方麵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如果一味地強求最完美的理財結果,就不能做到像小鳥們一樣,堅定地追逐核心目標。這是很多理財新手會犯的一個毛病。
比如,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夫妻二人年齡在30歲上下,每月收入1萬元左右,算不上富裕,但日子也還算過得去。但有些人可不會這麼想,在他們的眼裏,這種生活過得是相當糟糕。每月要還房貸,精打細算每一筆生活開支,星光閃耀的奢侈品基本上與他們無緣,每當有一筆較大的開支時,心裏總會下意識地“咯噔”一下。總之,他們認為自己就是“窮人”。這讓他們無法接受,因此,他們開始了理財——計劃10年後累積起至少1000萬元的財富,過上再也不用為幾千元的房貸而傷身勞神的生活。目標不可謂不宏大,也很清晰,但結果可能很不完美。
我在這本書中一再強調:理財的核心目的是提升個人及家庭的幸福感,能用具體數字進行衡量的財富是實現這個目標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以5萬元為出發點,通過10年時間積累起千萬身家並不是不可能的,創業、進行高風險的投資都是很好的方法。可問題在於,這樣做真的能達到提升個人及家庭幸福感的目標嗎?
創業和高風險的投資都意味著你必須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生活以外的部分,而且還必須承擔未知風險所帶來的心理壓力。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家庭內部的猜忌和紛爭,進而影響到家庭成員之間的信任和幸福感。即便最後你有驚無險地賺到了一筆錢,也不見得你就由“窮人”跨越到“富人”的階層。如果不能調整好對財富的心態,你就還是一個“窮人”。道理很簡單,在年收入10萬元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受到方方麵麵的限製,供房難、養車難、生活難;當你有了千萬身家以後,你還是會發現自己受到各方麵的限製。事業方麵,幾十萬元的小生意你不願意做,投資大的生意你又做不了;生活方麵,你買不起遊艇、私人飛機,無法參與高端的財富論壇……總之,伴隨著財富的不斷增加,你的消費也會大幅轉向,沒有轉變心態,財富就是一個黑洞,你永遠都不能體會到財富帶給你的歡樂,而隻會被財富驅使和奴役。
這裏其實就引出了一個關於理財規劃的基本問題:設定理財目標的基本標準是什麼?對於這個標準的界定,直接決定了你理財所能達到的最終效果。換句話說,10年後理出500萬元和1000萬元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理出1000萬元的人不一定幸福,而理出500萬元的人也不一定就不幸福,關鍵在於這種目標是否適合你。就像女明星都很漂亮、養眼,但並不意味著她們都適合做老婆,就是這個道理。
畢竟適合也是一個相當模糊的概念,如果不對其進行具體的分析,那麼“適合自己的目標才是最好的”就會與“人總是要吃飯的”這句話一樣,無聊且沒有價值。這也是如今理財知識普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隱患——大量“正確的廢話”,讀者們一定要注意甄別。
我們把話題轉回到理財目標的具體分析上,我認為判定一個理財目標是否適合自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一是個人性格。
理財目標和個人性格有很大關係,在談這個問題之前,先確定一個前提:隻要不出現精神病變,人的性格本身並沒有優劣高低之分。我們平時說一個人性格好,主要是指他能很好地控製自己的情緒,而非性格本身有什麼好處。比如悲觀和樂觀,這兩者都是人必須具備的品質,隻要不過分,就都是有利的。理財目標和個人性格也存在這樣的對應關係,不是說哪一種性格(比如成熟謹慎)的人製定的理財目標就一定靠譜,而是說每一種性格的人都有成功製定理財目標的可能,關鍵在於理財目標要和其性格相匹配。
比如說一個人生來就有冒險精神,他對挑戰未知和不確定性充滿了期待,並且很享受挑戰所帶來的樂趣,那麼他就沒有必要硬生生地將自己束縛起來——將高風險投資的比例控製在20%以下,對他們而言,將這個比例再上調15%~20%反倒更有益,因為他們喜歡冒險,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有承擔壓力的魄力。一次高風險投資的成功,不僅能帶來高額的收益,還能讓他獲得極致的滿足感。如此一來,就得到了雙重收益。而對於一個追求平淡穩定生活的人而言,這樣的操作方式明顯與他不匹配。和他性格相衝突的理財目標隻會讓他感到焦躁不安,這和理財的核心目標是背道而馳的。
二是家庭環境。
這裏我所談到的家庭環境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家庭的經濟環境,二是家庭的性格環境。
對於家庭的經濟環境而言,理財目標最好遵循簡單的原則:經濟環境較差的時候注重休養生息,製定較為保守的理財目標;經濟環境較好的時候注重適度激進,目標製定可以略微大膽一些;經濟環境很好的時候注重穩健推進,目標製定力求精準。具體而言,就是在家庭經濟一直挖東牆補西牆、疲於應對的時候,重點是理順現有的財富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