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心生,情由心發
理論研究
作者:衛元媛
摘 要:語文學習歸根結底就是一種審美體驗,是一種藝術享受,在這個體驗與享受的過程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提高對美的感受力,不知不覺地完成自我人格的升華。而在現實教學過程中卻忽略了語文學習的這一功效,對它的人文性置若罔聞,不斷地強調它的工具性,使之變成高考的傀儡,從而強調了語文學習的目的性——為了高分而學習,而不是為了感受去學習,為了審美體驗去學習,致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特別被動,沒有興趣,感覺乏力。如何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積極地發揮主體性,獲得一種愉悅的審美體驗,從而獲得人格的完善,是一個值得深思和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語文學習;開放式課堂;審美體驗;人格提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意蘊深厚。語文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強有力代表,是語言文學的簡稱,其主要功能是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發揮審美教育作用。因此,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僅會獲得強有力的交際工具,還會獲得美妙的審美體驗。生命哲學創始人狄爾泰認為,生命的存在是一種體驗式的存在,而在眾多的體驗中,藝術體驗是一種最有效的生命存在。語文學習作為藝術體驗中的一種,當然擔負著印證自我存在價值,提升審美人格的重任。
誠然,當下教育界已經認識到語文作為國本教育的重要性,針對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都爭相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形成百家之言,各地課改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各種教學模式應運而生,但我想隻要是模式,就會讓我們不由自主地鑽到“套子”裏,也就是說,這種教學方法是有一定禁錮性的,是不自由的。要想真正發揮語文的功用,讓學生體驗並享受這種學習過程,就不得不打破以往單一的、固化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多樣的、開放的、自主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師生共同構建開放式的課堂,教師能引導學生自主地進入某種學習情境,使之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讓學生有一個積極主動參與學習並充分發揮興趣與激情的審美體驗過程,從而使學生通過這一學習過程完善並提升自我人格。
在語文教學中,構建開放式課堂,創設學習情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發揮主體性是至關重要的。所謂開放式課堂,不僅是授課模式的開放,也是學習內容的開放,更是學生思維的開放。授課的方式應該是多元的、靈活的,不必把一些所謂的傳統授課方式生拉硬拽地強加進來,隻要是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潛能的方式,我們都可以采用。同時,我們還要尊重學生的個人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見解,讓學生的思維如萬馬奔騰、如八仙過海。當然,這種學習情境的創設不僅僅是教師引導學生形成的,更在於學生通過學習語文邊體驗邊創設而形成的,它是不確定的、多變的。而這種開放式課堂也會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參與學習,從學習的奴仆變成學習的主人,這樣,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才能充分施展,才會在語文學習中遊刃有餘、得心應手,達到人文合一之情景。